篸怎么讀 篸的意思

漢字 | 篸 |
---|---|
讀音 |
|
注音 | ㄘㄣ|ㄗㄢ|ㄘㄢˇ |
部首 | [彡] 三撇旁 |
筆畫 | 總筆畫:17 部外:14 |
異體字 | 撍 ?? ?? ?? ?? ?? ?? |
字形結構 | 上下結構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7BF8 |
其它編碼 | 五筆:tcce 倉頡:hiih 鄭碼:mzop 四角:88202 |
筆順編碼 | 31431454545434333 |
筆順筆畫 | ノ一丶ノ一丶フ丶フ丶フ丶ノ丶ノノノ |
筆順名稱 | 撇 橫 點 撇 橫 點 撇折 點 撇折 點 撇折 點 撇 捺 撇 撇 撇 |
篸字的意思
篸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篸
cēn ㄘㄣˉ
◎ 〔篸差〕古同“參差”,長短或粗細不齊。
其它字義
● 篸
zān ㄗㄢˉ
縫衣針。古同“簪”。綴,插。其它字義
● 篸
cǎn ㄘㄢˇ
◎ 方言,一種簸箕。
英語 a basket, hod, scuttle; a hairclasp
篸字的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篸 cǎn
〈名〉
(1) 〈方〉∶一種簸箕 [dust pan]
一頭挑著一只空篸子。——陳殘云《香飄四季》
(2) 另見 zān
基本詞義
◎ 篸 zān
山如碧玉篸。——韓愈《送桂州嚴大夫》。注:“篸與簮同。”
另見 cǎn
篸字的辭典解釋
長短不齊的樣子。《說文解字·竹部》:「??,??差也。」清·段玉裁·注:「蓋物有長有短,則參差不齊,竹、木皆然。今人作『參差』。」
??ㄗㄢˋzàn動綴、插。北周·庾信〈入道士館〉詩:「野衣縫蕙葉,山巾??筍皮。」宋·黃庭堅〈南鄉子·諸將說封侯〉詞:「花向老人頭上笑,羞羞。白發??花不解愁。」
??ㄗㄢzān名縫衣針。《廣韻·平聲·覃韻》:「??,所以綴衣。」
用以綰住頭發的竹針。南朝梁·沈約〈江南曲〉:「羅衣織成帶,墮馬碧玉??。」唐·韓愈〈送桂州嚴大人〉詩:「江作青羅帶,山如白玉??。」通「簪」。
康熙字典解釋
篸【未集上】【竹部】 康熙筆畫:17畫,部外筆畫:11畫
《集韻》疏簪切,音森。《說文》差也。一曰竹長貌。
又《集韻》初簪切,音梫。篸??,竹貌。
又洞簫也。《楚辭·九歌》吹參差兮誰思。《註》參差,洞簫。一作篸??。《風俗通》舜作簫,其形參差,象鳳翼參差不齊之貌。《洞簫賦》吹參差而入道德。
又《廣韻》作含切《集韻》《正韻》祖含切。??同簪。《博雅》??謂之簪。或作??,或作篸。《韓愈·送桂州嚴大夫詩》江作靑羅帶,山爲碧玉篸。
又《廣韻》側岑切《集韻》緇岑切,??音斟。同鍼、針,所以綴衣。
又《廣韻》《集韻》??作紺切。《篇海》簪去聲,以針篸物也。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篸【卷五】【竹部】
差也。從竹??聲。所今切
說文解字注
(篸)篸差也。各本差上無篸。此淺人謂爲複舉字而刪之也。集韻。篸差竹皃。初簪切。又篸竹長皃。疏簪切。按木部槮、木長皃。引槮差?菜。葢物有長有短則參差不齊。竹木皆然。今人作參差。古則從竹、從木也。從竹。參聲。所今切。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