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揚蹈厲的讀音 發揚蹈厲的意思
【解釋】原指周初《武》樂的舞蹈動作。手足發揚,蹈地而猛烈,象征太公望輔助武王伐紂時勇往直前的意志。后比喻精神奮發,意氣昂揚。【出處】《禮記·樂記》:“發揚蹈厲,太公之志也。”【示例】優游國域決行藏,攪海翻江驚天地。~,功名萬里。 ◎清·吳璿《飛龍全傳》第五十五回【近義詞】意氣風發【反義詞】無精打采、委靡不振【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 發
- 揚
- 蹈
- 厲
“發揚蹈厲”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fā yáng dǎo lì]
- 漢字注音:
- ㄈㄚ ㄧㄤˊ ㄉㄠˇ ㄌㄧˋ
- 簡繁字形:
- 發揚蹈厲
- 是否常用:
- 否
“發揚蹈厲”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1.亦作"發揚蹈勵"。亦作"發揚踔厲"。 2.本指舞蹈時動作的威武。《禮記.樂記》:"發揚蹈厲,大(太)公之志也。"孔穎達疏:"言武樂之舞,發揚蹈厲象大公威武鷹揚之志也。"《史記.樂書》:"發揚蹈厲之已蚤,何也?"張守節正義:"發,初也。揚,舉袂也。蹈,頓足蹋地。厲,顏色勃然如戰色也。"《隋書.音樂志下》:"發揚蹈厲,威而不殘也。"后用以形容精神奮發,意氣昂揚。 辭典解釋
發揚蹈厲 fā yáng dào lì ㄈㄚ ㄧㄤˊ ㄉㄠˋ ㄌㄧˋ 意氣風發,精神奮勇的樣子。《史記.卷二四.樂書》:「發揚蹈厲之已蚤,何也?」唐.張守節.正義:「發,初也。揚,舉袂也。蹈,頓足蹋地。厲,顏色勃然如戰色也。」唐.權德輿〈故上柱國咸寧郡王贈太師忠武渾公神道碑.序〉:「凡王師之所以克獲都邑,元老之所以發揚蹈厲,公必居其先偏,而當其勍劇。」也作「發揚踔厲」。
英語 see 發揚踔厲|發揚踔厲[fa1 yang2 chuo1 li4]
網絡解釋
【解釋】原指周初《武》樂的舞蹈動作。手足發揚,蹈地而猛烈,象征太公望輔助武王伐紂時勇往直前的意志。后比喻精神奮發,意氣昂揚。
【出處】《禮記·樂記》:“發揚蹈厲,太公之志也。”
【示例】優游國域決行藏,攪海翻江驚天地。~,功名萬里。 ◎清·吳璿《飛龍全傳》第五十五回
【近義詞】意氣風發
【反義詞】無精打采、委靡不振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發揚蹈厲”的單字解釋
【發】:1.放射:“彈無虛發”、“百發百中”。2.生長、產生:“發芽”。唐?王維《相思詩》:“紅豆生南國,秋來發故枝。”3.開始、啟動:“發動”、“先發制人”、“一觸即發”。4.興起:“發跡”。《孟子?告子下》:“舜發於畎畝之中。”5.起程:“出發”。宋?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詞》:“留戀處,蘭舟催發。”《聊齋志異?卷一?青鳳》:“一家皆移什物赴新居,而妾留守,明日即發。”6.啟發:“振聾發聵”。《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7.現露。《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戰國策?魏策四》:“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8.送出、付出:“發放”、“發錢”、“散發傳單”。9.量詞:(1)計算槍、炮、子彈等數量的單位:“手槍裡還剩下四發子彈。”(2)計算槍、炮、子彈等發射數量的單位:“射炮十二發”
【揚】:同“揚”。
【蹈】:1.踐踏;踩:赴湯蹈火。重蹈覆轍。循規蹈矩。2.跳動:舞蹈。手舞足蹈。
【厲】:同“厲”。
“發揚蹈厲”的相關詞語
* 發揚蹈厲的讀音是:fā yáng dǎo lì,發揚蹈厲的意思:【解釋】原指周初《武》樂的舞蹈動作。手足發揚,蹈地而猛烈,象征太公望輔助武王伐紂時勇往直前的意志。后比喻精神奮發,意氣昂揚。【出處】《禮記·樂記》:“發揚蹈厲,太公之志也。”【示例】優游國域決行藏,攪海翻江驚天地。~,功名萬里。 ◎清·吳璿《飛龍全傳》第五十五回【近義詞】意氣風發【反義詞】無精打采、委靡不振【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基本解釋
1.亦作"發揚蹈勵"。亦作"發揚踔厲"。 2.本指舞蹈時動作的威武。《禮記.樂記》:"發揚蹈厲,大(太)公之志也。"孔穎達疏:"言武樂之舞,發揚蹈厲象大公威武鷹揚之志也。"《史記.樂書》:"發揚蹈厲之已蚤,何也?"張守節正義:"發,初也。揚,舉袂也。蹈,頓足蹋地。厲,顏色勃然如戰色也。"《隋書.音樂志下》:"發揚蹈厲,威而不殘也。"后用以形容精神奮發,意氣昂揚。辭典解釋
發揚蹈厲 fā yáng dào lì ㄈㄚ ㄧㄤˊ ㄉㄠˋ ㄌㄧˋ意氣風發,精神奮勇的樣子。《史記.卷二四.樂書》:「發揚蹈厲之已蚤,何也?」唐.張守節.正義:「發,初也。揚,舉袂也。蹈,頓足蹋地。厲,顏色勃然如戰色也。」唐.權德輿〈故上柱國咸寧郡王贈太師忠武渾公神道碑.序〉:「凡王師之所以克獲都邑,元老之所以發揚蹈厲,公必居其先偏,而當其勍劇。」也作「發揚踔厲」。
英語 see 發揚踔厲|發揚踔厲[fa1 yang2 chuo1 li4]
【解釋】原指周初《武》樂的舞蹈動作。手足發揚,蹈地而猛烈,象征太公望輔助武王伐紂時勇往直前的意志。后比喻精神奮發,意氣昂揚。
【出處】《禮記·樂記》:“發揚蹈厲,太公之志也。”
【示例】優游國域決行藏,攪海翻江驚天地。~,功名萬里。 ◎清·吳璿《飛龍全傳》第五十五回
【近義詞】意氣風發
【反義詞】無精打采、委靡不振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發】:1.放射:“彈無虛發”、“百發百中”。2.生長、產生:“發芽”。唐?王維《相思詩》:“紅豆生南國,秋來發故枝。”3.開始、啟動:“發動”、“先發制人”、“一觸即發”。4.興起:“發跡”。《孟子?告子下》:“舜發於畎畝之中。”5.起程:“出發”。宋?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詞》:“留戀處,蘭舟催發。”《聊齋志異?卷一?青鳳》:“一家皆移什物赴新居,而妾留守,明日即發。”6.啟發:“振聾發聵”。《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7.現露。《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戰國策?魏策四》:“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8.送出、付出:“發放”、“發錢”、“散發傳單”。9.量詞:(1)計算槍、炮、子彈等數量的單位:“手槍裡還剩下四發子彈。”(2)計算槍、炮、子彈等發射數量的單位:“射炮十二發”
【揚】:同“揚”。
【蹈】:1.踐踏;踩:赴湯蹈火。重蹈覆轍。循規蹈矩。2.跳動:舞蹈。手舞足蹈。
【厲】:同“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