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闊的讀音 疏闊的意思
疏闊 疏闊,指粗略;不周密。 見《漢書·賈誼傳》:“天下初定,制度疏闊。”
- 疏
- 闊
“疏闊”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shū kuò]
- 漢字注音:
- ㄕㄨ ㄎㄨㄛˋ
- 簡繁字形:
- 疏闊
- 是否常用:
- 是
“疏闊”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疏闊 shūkuò
(1) [poorly-conceived]∶粗略;不周密
天下初定,制度疏闊。——《漢書·賈誼傳》
(2) [distant]∶迂闊;不切合實際
疏闊之言
(3) [a long separation]∶久別
疏闊思良會
(4) [stand off]∶疏遠;不親密
兄弟疏闊
(5) [scattered and spacious]∶稀疏寬闊
最下層的拱門簡單疏闊,是載重的樣子。——《威尼斯》
辭典解釋
疏闊 shū kuò ㄕㄨ ㄎㄨㄛˋ 不精密、不詳備。
《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天下初定,制度疏闊。」
唐.杜甫〈贈蜀僧閭丘師兄〉詩:「小子思疏闊,豈能達詞門?」
時地有所阻隔而情誼疏遠。
《南史.卷二三.王誕傳》:「非唯交友離異,乃亦兄弟疏闊。」
英語 inaccurate, slipshod, poorly thought-out, distant, vague, long-separated, broadly scattered
網絡解釋
疏闊
疏闊,指粗略;不周密。
見《漢書·賈誼傳》:“天下初定,制度疏闊。”
“疏闊”的單字解釋
【疏】:1.清除阻塞使通暢;疏通:疏導。疏浚。2.事物之間距離遠;事物的部分之間空隙大(跟“密”相對):疏林。疏星。3.關系遠;不親近:疏遠。親疏。4.不熟悉;不熟練:生疏。荒疏。5.疏忽:疏于防范。6.空虛:志大才疏。7.分散;使從密變稀:疏散。仗義疏財。8.姓。9.封建時代臣下向君主分條陳述事情的文字;條陳:上疏。奏疏。10.古書的比“注”更詳細的注解;“注”的注:《十三經注疏》。
【闊】:1.寬廣:開闊。海闊天空。2.時間或距離久遠:闊別。3.富有;(吃穿用)講究:闊佬。不要擺闊。4.不切實際:迂闊。
“疏闊”的相關成語
“疏闊”的相關詞語
“疏闊”造句
以北平侯張蒼言,用《顓頊歷》,比于六歷,疏闊中最為微近。
時人贊嘆,建文時,法網疏闊,道不拾遺,士風樸茂,尚義者多。
而或以為朓朒變行,或以為歷術疏闊,遇常朔朝見則增朔余,夕見則減朔余,此紀歷所以屢遷也。
先是,法疏闊,吏輕觸禁,輿為立約數十條,莫不以為宜。
1、周綱遽致于陵遲,漢網實因于疏闊。
既至,帝微知之,不悅;又奏對辭旨疏闊,出為陜州觀察使兼轉運使。
魏代三雄,記傳互出,《陽秋》、《魏略》之屬,《江表》、《吳錄》之類,或激抗難征,或疏闊寡要。
* 疏闊的讀音是:shū kuò,疏闊的意思:疏闊 疏闊,指粗略;不周密。 見《漢書·賈誼傳》:“天下初定,制度疏闊。”
基本解釋
疏闊 shūkuò
(1) [poorly-conceived]∶粗略;不周密
天下初定,制度疏闊。——《漢書·賈誼傳》
(2) [distant]∶迂闊;不切合實際
疏闊之言
(3) [a long separation]∶久別
疏闊思良會
(4) [stand off]∶疏遠;不親密
兄弟疏闊
(5) [scattered and spacious]∶稀疏寬闊
最下層的拱門簡單疏闊,是載重的樣子。——《威尼斯》
辭典解釋
疏闊 shū kuò ㄕㄨ ㄎㄨㄛˋ不精密、不詳備。
《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天下初定,制度疏闊。」
唐.杜甫〈贈蜀僧閭丘師兄〉詩:「小子思疏闊,豈能達詞門?」
時地有所阻隔而情誼疏遠。
《南史.卷二三.王誕傳》:「非唯交友離異,乃亦兄弟疏闊。」
英語 inaccurate, slipshod, poorly thought-out, distant, vague, long-separated, broadly scattered
疏闊
疏闊,指粗略;不周密。見《漢書·賈誼傳》:“天下初定,制度疏闊。”

【疏】:1.清除阻塞使通暢;疏通:疏導。疏浚。2.事物之間距離遠;事物的部分之間空隙大(跟“密”相對):疏林。疏星。3.關系遠;不親近:疏遠。親疏。4.不熟悉;不熟練:生疏。荒疏。5.疏忽:疏于防范。6.空虛:志大才疏。7.分散;使從密變稀:疏散。仗義疏財。8.姓。9.封建時代臣下向君主分條陳述事情的文字;條陳:上疏。奏疏。10.古書的比“注”更詳細的注解;“注”的注:《十三經注疏》。
【闊】:1.寬廣:開闊。海闊天空。2.時間或距離久遠:闊別。3.富有;(吃穿用)講究:闊佬。不要擺闊。4.不切實際:迂闊。
以北平侯張蒼言,用《顓頊歷》,比于六歷,疏闊中最為微近。
時人贊嘆,建文時,法網疏闊,道不拾遺,士風樸茂,尚義者多。
而或以為朓朒變行,或以為歷術疏闊,遇常朔朝見則增朔余,夕見則減朔余,此紀歷所以屢遷也。
先是,法疏闊,吏輕觸禁,輿為立約數十條,莫不以為宜。
1、周綱遽致于陵遲,漢網實因于疏闊。
既至,帝微知之,不悅;又奏對辭旨疏闊,出為陜州觀察使兼轉運使。
魏代三雄,記傳互出,《陽秋》、《魏略》之屬,《江表》、《吳錄》之類,或激抗難征,或疏闊寡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