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遲的讀音 疏遲的意思
疏遲 shū chí 1、遲緩;亦作“疎遲”。 《藝文類聚》卷十八引 漢 阮瑀 詩:“四支易懈倦,行步益疎遲。” 2、引申為懶散遲鈍。 《三國志·吳志·陸遜傳》:“仆書生疏遲,忝所不堪;喜鄰威德,樂自傾盡。” 晉 葛洪 《抱樸子·行品》:“安困潔志,操清冰霜,而疏遲迂闊,不達事要。” 3、遷延。 《北史·毛脩之傳》:“欲以邊夷之眾,抗衡上國,出兵隴右,再攻祁山 ,一攻陳倉 ,疏遲失會,摧衄而反。”
- 疏
- 遲
“疏遲”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shū chí]
- 漢字注音:
- ㄕㄨ ㄔˊ
- 簡繁字形:
- 疏遲
- 是否常用:
- 否
“疏遲”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1.亦作"疏遲"。 2.遲緩。 3.引申為懶散遲鈍。 4.遷延。
網絡解釋
疏遲
shū chí
1、遲緩;亦作“疎遲”。
《藝文類聚》卷十八引 漢 阮瑀 詩:“四支易懈倦,行步益疎遲。”
2、引申為懶散遲鈍。
《三國志·吳志·陸遜傳》:“仆書生疏遲,忝所不堪;喜鄰威德,樂自傾盡。”
晉 葛洪 《抱樸子·行品》:“安困潔志,操清冰霜,而疏遲迂闊,不達事要。”
3、遷延。
《北史·毛脩之傳》:“欲以邊夷之眾,抗衡上國,出兵隴右,再攻祁山 ,一攻陳倉 ,疏遲失會,摧衄而反。”
“疏遲”的單字解釋
【疏】:1.清除阻塞使通暢;疏通:疏導。疏浚。2.事物之間距離遠;事物的部分之間空隙大(跟“密”相對):疏林。疏星。3.關系遠;不親近:疏遠。親疏。4.不熟悉;不熟練:生疏。荒疏。5.疏忽:疏于防范。6.空虛:志大才疏。7.分散;使從密變稀:疏散。仗義疏財。8.姓。9.封建時代臣下向君主分條陳述事情的文字;條陳:上疏。奏疏。10.古書的比“注”更詳細的注解;“注”的注:《十三經注疏》。
【遲】:1.慢:遲緩。事不宜遲。2.比規定的時間或合適的時間靠后:遲到。昨天睡得太遲了。3.姓。
“疏遲”的相關詞語
* 疏遲的讀音是:shū chí,疏遲的意思:疏遲 shū chí 1、遲緩;亦作“疎遲”。 《藝文類聚》卷十八引 漢 阮瑀 詩:“四支易懈倦,行步益疎遲。” 2、引申為懶散遲鈍。 《三國志·吳志·陸遜傳》:“仆書生疏遲,忝所不堪;喜鄰威德,樂自傾盡。” 晉 葛洪 《抱樸子·行品》:“安困潔志,操清冰霜,而疏遲迂闊,不達事要。” 3、遷延。 《北史·毛脩之傳》:“欲以邊夷之眾,抗衡上國,出兵隴右,再攻祁山 ,一攻陳倉 ,疏遲失會,摧衄而反。”
基本解釋
1.亦作"疏遲"。 2.遲緩。 3.引申為懶散遲鈍。 4.遷延。疏遲
shū chí1、遲緩;亦作“疎遲”。
《藝文類聚》卷十八引 漢 阮瑀 詩:“四支易懈倦,行步益疎遲。”
2、引申為懶散遲鈍。
《三國志·吳志·陸遜傳》:“仆書生疏遲,忝所不堪;喜鄰威德,樂自傾盡。”
晉 葛洪 《抱樸子·行品》:“安困潔志,操清冰霜,而疏遲迂闊,不達事要。”
3、遷延。
《北史·毛脩之傳》:“欲以邊夷之眾,抗衡上國,出兵隴右,再攻祁山 ,一攻陳倉 ,疏遲失會,摧衄而反。”
【疏】:1.清除阻塞使通暢;疏通:疏導。疏浚。2.事物之間距離遠;事物的部分之間空隙大(跟“密”相對):疏林。疏星。3.關系遠;不親近:疏遠。親疏。4.不熟悉;不熟練:生疏。荒疏。5.疏忽:疏于防范。6.空虛:志大才疏。7.分散;使從密變稀:疏散。仗義疏財。8.姓。9.封建時代臣下向君主分條陳述事情的文字;條陳:上疏。奏疏。10.古書的比“注”更詳細的注解;“注”的注:《十三經注疏》。
【遲】:1.慢:遲緩。事不宜遲。2.比規定的時間或合適的時間靠后:遲到。昨天睡得太遲了。3.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