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雞漬酒的讀音 炙雞漬酒的意思
【解釋】指以棉絮浸酒,曬干后裹燒雞,攜以吊喪。后遂用為不忘恩的典實。【出處】《后漢書·徐穉傳》“穉嘗為太尉黃瓊所辟,不就”李賢注引三國吳謝承《后漢書》:“穉諸公所辟雖不就,有死喪負笈赴吊。常于家豫炙雞一只,以一兩綿絮漬酒中,暴干以裹雞,徑到所起冢外,……醊酒畢,留謁則去,不見喪主。”【示例】[東漢徐孺子]~,萬里赴吊……有忠厚不忘恩之意。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九
- 炙
- 雞
- 漬
- 酒
“炙雞漬酒”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zhì jī zì jiǔ]
- 漢字注音:
- ㄓˋ ㄐㄧ ㄗˋ ㄐㄧㄡˇ
- 簡繁字形:
- 炙雞漬酒
- 是否常用:
- 否
“炙雞漬酒”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后漢書.徐穉傳》"稚嘗為太尉黃瓊所辟,不就"李賢注引三國吳謝承《后漢書》:"稚諸公所辟雖不就,有死喪負笈赴吊。常于家豫炙雞一只,以一兩綿絮漬酒中,暴干以裹雞,徑到所起冢?外,以水漬綿,使有酒氣,斗米飯,白茅為藉,以雞置前,醊酒畢,留謁則去,不見喪主。"謂以棉帤浸酒,曬干后裹燒雞,攜以吊喪。后遂用為不忘舊恩的典實。 辭典解釋
炙雞漬酒 zhì jī zì jiǔ ㄓˋ ㄐㄧ ㄗˋ ㄐㄧㄡˇ 形容祭品簡薄,而情意深重。參見「只雞絮酒」條。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九》:「炙雞漬酒,萬里赴吊,于清高不混俗之中,有忠厚不忘恩之意。」
網絡解釋
【解釋】指以棉絮浸酒,曬干后裹燒雞,攜以吊喪。后遂用為不忘恩的典實。
【出處】《后漢書·徐穉傳》“穉嘗為太尉黃瓊所辟,不就”李賢注引三國吳謝承《后漢書》:“穉諸公所辟雖不就,有死喪負笈赴吊。常于家豫炙雞一只,以一兩綿絮漬酒中,暴干以裹雞,徑到所起冢外,……醊酒畢,留謁則去,不見喪主。”
【示例】[東漢徐孺子]~,萬里赴吊……有忠厚不忘恩之意。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九
“炙雞漬酒”的單字解釋
【炙】:1.烤:炙肉。2.比喻受熏陶、影響:親炙。3.烤熟的肉:殘杯冷炙。
【雞】:同“雞”。
【漬】:1.浸泡:“醃漬”、“浸漬”。《三國志?卷二十九?方技傳?華佗傳》:“佗令溫湯近熱,漬手其中,卒可得寐。”2.沾染。宋?陸游《醉歌》:“百騎河灘獵盛秋,至今血漬短貂裘。”3.牲畜感染疫病而死。《禮記?曲禮下》:“天子死曰崩……羽鳥曰降,四足曰漬。”4.積留在物體上的汙痕:“油漬”、“墨漬”、“汙漬”。
【酒】:1.用糧食、水果等含淀粉或糖的物質經過發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飲料,如葡萄酒、白酒等。2.(Jiǔ)姓。
“炙雞漬酒”的相關詞語
* 炙雞漬酒的讀音是:zhì jī zì jiǔ,炙雞漬酒的意思:【解釋】指以棉絮浸酒,曬干后裹燒雞,攜以吊喪。后遂用為不忘恩的典實。【出處】《后漢書·徐穉傳》“穉嘗為太尉黃瓊所辟,不就”李賢注引三國吳謝承《后漢書》:“穉諸公所辟雖不就,有死喪負笈赴吊。常于家豫炙雞一只,以一兩綿絮漬酒中,暴干以裹雞,徑到所起冢外,……醊酒畢,留謁則去,不見喪主。”【示例】[東漢徐孺子]~,萬里赴吊……有忠厚不忘恩之意。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九
基本解釋
《后漢書.徐穉傳》"稚嘗為太尉黃瓊所辟,不就"李賢注引三國吳謝承《后漢書》:"稚諸公所辟雖不就,有死喪負笈赴吊。常于家豫炙雞一只,以一兩綿絮漬酒中,暴干以裹雞,徑到所起冢?外,以水漬綿,使有酒氣,斗米飯,白茅為藉,以雞置前,醊酒畢,留謁則去,不見喪主。"謂以棉帤浸酒,曬干后裹燒雞,攜以吊喪。后遂用為不忘舊恩的典實。辭典解釋
炙雞漬酒 zhì jī zì jiǔ ㄓˋ ㄐㄧ ㄗˋ ㄐㄧㄡˇ形容祭品簡薄,而情意深重。參見「只雞絮酒」條。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九》:「炙雞漬酒,萬里赴吊,于清高不混俗之中,有忠厚不忘恩之意。」
【解釋】指以棉絮浸酒,曬干后裹燒雞,攜以吊喪。后遂用為不忘恩的典實。
【出處】《后漢書·徐穉傳》“穉嘗為太尉黃瓊所辟,不就”李賢注引三國吳謝承《后漢書》:“穉諸公所辟雖不就,有死喪負笈赴吊。常于家豫炙雞一只,以一兩綿絮漬酒中,暴干以裹雞,徑到所起冢外,……醊酒畢,留謁則去,不見喪主。”
【示例】[東漢徐孺子]~,萬里赴吊……有忠厚不忘恩之意。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九
【炙】:1.烤:炙肉。2.比喻受熏陶、影響:親炙。3.烤熟的肉:殘杯冷炙。
【雞】:同“雞”。
【漬】:1.浸泡:“醃漬”、“浸漬”。《三國志?卷二十九?方技傳?華佗傳》:“佗令溫湯近熱,漬手其中,卒可得寐。”2.沾染。宋?陸游《醉歌》:“百騎河灘獵盛秋,至今血漬短貂裘。”3.牲畜感染疫病而死。《禮記?曲禮下》:“天子死曰崩……羽鳥曰降,四足曰漬。”4.積留在物體上的汙痕:“油漬”、“墨漬”、“汙漬”。
【酒】:1.用糧食、水果等含淀粉或糖的物質經過發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飲料,如葡萄酒、白酒等。2.(Jiǔ)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