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調二黃的讀音 漢調二黃的意思
漢調二黃 漢調二黃也稱陜二黃、山二黃、“靠山黃”,或“二黃戲”,陜西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于陜南和隴東。是二黃腔調從 湖北 沿 漢水 進入陜西而形成的,漢調二黃因它是在漢水流域由西皮、二黃結合形成,故又多稱“漢調”。解放初期,為與皮黃系統各劇種通用名稱相統一,在安康地區又有“陜西漢劇”之稱。 清道光年間頗為盛行。因地區不同分為漢江派和雒鎮派。漢江派音樂比較柔和,以唱功戲,做功戲見長;雒鎮派腔調鏗鏘有力,以武打戲見長。
- 漢
- 調
- 二
- 黃
“漢調二黃”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hàn diào èr huáng]
- 漢字注音:
- ㄏㄢˋ ㄉㄧㄠˋ ㄦˋ ㄏㄨㄤˊ
- 簡繁字形:
- 漢調二黃
- 是否常用:
- 否
“漢調二黃”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也稱陜二黃﹑山二黃。戲曲劇種。流行于陜南和隴東。是二黃腔調從湖北沿漢水進入陜西而形成的。清道光年間頗為盛行。因地區不同分為漢江派和雒鎮派。漢江派音樂比較柔和,以唱功戲,做功戲見長;雒鎮派腔調鏗鏘有力,以武打戲見長。
網絡解釋
漢調二黃
漢調二黃也稱陜二黃、山二黃、“靠山黃”,或“二黃戲”,陜西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于陜南和隴東。是二黃腔調從 湖北 沿 漢水 進入陜西而形成的,漢調二黃因它是在漢水流域由西皮、二黃結合形成,故又多稱“漢調”。解放初期,為與皮黃系統各劇種通用名稱相統一,在安康地區又有“陜西漢劇”之稱。 清道光年間頗為盛行。因地區不同分為漢江派和雒鎮派。漢江派音樂比較柔和,以唱功戲,做功戲見長;雒鎮派腔調鏗鏘有力,以武打戲見長。
“漢調二黃”的單字解釋
【漢】:1.漢水:江淮河漢。2.漢族:漢語。3.天河;銀河:銀漢。4.成年男人:老漢。好漢。5.朝代名。1.(前202—220)。劉邦滅秦后建立。建都長安(今陜西西安)。公元8年王莽代漢稱帝,國號新(8—23)。自劉邦稱漢王起,包括“新”,史稱前漢或西漢。公元25年劉秀重建漢朝,建都洛陽,史稱后漢或東漢。為曹魏所滅。西漢、東漢合稱兩漢。2.三國之一(221—263)。劉備建立。在今川、云、貴、渝及陜西南部。建都成都,國號漢,史稱蜀漢或蜀。為曹魏所滅。3.五代之一(947—950)。沙陀族劉知遠建立。建都汴(今河南開封),史稱后漢。為后周所滅。4.十國之一(917—971)。劉?(yǎn)建立。建都廣州,國號大越,次年改“漢”,史稱南漢。為北宋所滅。5.十國之一(951—979)。劉旻(mín)建立。建都太原,國號漢,史稱北漢。為北宋所滅。
【調】:[diào]1.樂曲;樂譜:曲調。采菱調。2.樂曲定音的基調或音階:C大調。五聲調式。3.語音上的聲調:調號。調類。4.說話的腔調:南腔北調。5.口氣;論調:一副教訓人的調。兩人人的發言是一個調。6.人所蘊含或顯露出來的風格、才情、氣質:情調。格調。7.選調;提撥:從基層調選干部。8.調動:崗位調整。9.征集;征調:調有余補不足。10.調查:調研。內查外調。11.提取、調取(文件、檔案等):調檔。12.調換:調座位。[tiáo]1.搭配均勻,配合適當:調和。調諧。風調雨順。飲食失調。2.使搭配均勻,使協調:調配。調味。3.調停使和解(調解雙方關系):調停。調處。4.調劑:以臨萬貨,以調盈虛。5.調理使康復:調養。調攝。6.調教;訓練:有膂力,善調鷹隼。7.挑逗;戲弄:調笑。調情。調戲。酒后相調。[zhōu]朝,早晨:《廣韻·平尤》:“調,朝也。”
【二】:1.數目。一加一的和。2.序數:一窮二白。3.兩樣:不二價。
【黃】:1.像絲瓜花或向日葵花的顏色。2.指黃金:黃貨。黃白之物。3.指蛋黃:雙黃蛋。4.象征腐化墮落,特指色情:掃黃。查禁黃書。5.(Huáng)指黃河:治黃。引黃工程。6.(Huáng)指黃帝,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帝王:炎黃。7.姓。8.事情失敗或計劃不能實現:買賣黃了。
“漢調二黃”的相關詞語
* 漢調二黃的讀音是:hàn diào èr huáng,漢調二黃的意思:漢調二黃 漢調二黃也稱陜二黃、山二黃、“靠山黃”,或“二黃戲”,陜西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于陜南和隴東。是二黃腔調從 湖北 沿 漢水 進入陜西而形成的,漢調二黃因它是在漢水流域由西皮、二黃結合形成,故又多稱“漢調”。解放初期,為與皮黃系統各劇種通用名稱相統一,在安康地區又有“陜西漢劇”之稱。 清道光年間頗為盛行。因地區不同分為漢江派和雒鎮派。漢江派音樂比較柔和,以唱功戲,做功戲見長;雒鎮派腔調鏗鏘有力,以武打戲見長。
基本解釋
也稱陜二黃﹑山二黃。戲曲劇種。流行于陜南和隴東。是二黃腔調從湖北沿漢水進入陜西而形成的。清道光年間頗為盛行。因地區不同分為漢江派和雒鎮派。漢江派音樂比較柔和,以唱功戲,做功戲見長;雒鎮派腔調鏗鏘有力,以武打戲見長。漢調二黃
漢調二黃也稱陜二黃、山二黃、“靠山黃”,或“二黃戲”,陜西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于陜南和隴東。是二黃腔調從 湖北 沿 漢水 進入陜西而形成的,漢調二黃因它是在漢水流域由西皮、二黃結合形成,故又多稱“漢調”。解放初期,為與皮黃系統各劇種通用名稱相統一,在安康地區又有“陜西漢劇”之稱。 清道光年間頗為盛行。因地區不同分為漢江派和雒鎮派。漢江派音樂比較柔和,以唱功戲,做功戲見長;雒鎮派腔調鏗鏘有力,以武打戲見長。【漢】:1.漢水:江淮河漢。2.漢族:漢語。3.天河;銀河:銀漢。4.成年男人:老漢。好漢。5.朝代名。1.(前202—220)。劉邦滅秦后建立。建都長安(今陜西西安)。公元8年王莽代漢稱帝,國號新(8—23)。自劉邦稱漢王起,包括“新”,史稱前漢或西漢。公元25年劉秀重建漢朝,建都洛陽,史稱后漢或東漢。為曹魏所滅。西漢、東漢合稱兩漢。2.三國之一(221—263)。劉備建立。在今川、云、貴、渝及陜西南部。建都成都,國號漢,史稱蜀漢或蜀。為曹魏所滅。3.五代之一(947—950)。沙陀族劉知遠建立。建都汴(今河南開封),史稱后漢。為后周所滅。4.十國之一(917—971)。劉?(yǎn)建立。建都廣州,國號大越,次年改“漢”,史稱南漢。為北宋所滅。5.十國之一(951—979)。劉旻(mín)建立。建都太原,國號漢,史稱北漢。為北宋所滅。
【調】:[diào]1.樂曲;樂譜:曲調。采菱調。2.樂曲定音的基調或音階:C大調。五聲調式。3.語音上的聲調:調號。調類。4.說話的腔調:南腔北調。5.口氣;論調:一副教訓人的調。兩人人的發言是一個調。6.人所蘊含或顯露出來的風格、才情、氣質:情調。格調。7.選調;提撥:從基層調選干部。8.調動:崗位調整。9.征集;征調:調有余補不足。10.調查:調研。內查外調。11.提取、調取(文件、檔案等):調檔。12.調換:調座位。[tiáo]1.搭配均勻,配合適當:調和。調諧。風調雨順。飲食失調。2.使搭配均勻,使協調:調配。調味。3.調停使和解(調解雙方關系):調停。調處。4.調劑:以臨萬貨,以調盈虛。5.調理使康復:調養。調攝。6.調教;訓練:有膂力,善調鷹隼。7.挑逗;戲弄:調笑。調情。調戲。酒后相調。[zhōu]朝,早晨:《廣韻·平尤》:“調,朝也。”
【二】:1.數目。一加一的和。2.序數:一窮二白。3.兩樣:不二價。
【黃】:1.像絲瓜花或向日葵花的顏色。2.指黃金:黃貨。黃白之物。3.指蛋黃:雙黃蛋。4.象征腐化墮落,特指色情:掃黃。查禁黃書。5.(Huáng)指黃河:治黃。引黃工程。6.(Huáng)指黃帝,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帝王:炎黃。7.姓。8.事情失敗或計劃不能實現:買賣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