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印的讀音 漢印的意思
漢印 漢印指漢至魏、晉時期的印章。文字的點畫比秦篆簡略、明快、熱烈,結構近于現代楷書,形體變秦篆的長形與漢隸的扁形,多呈方形。其中漢“將軍印”和“滿白文”,布局方正平直,無板滯、乖繆、纖巧的習氣,歷來為篆刻家所重。
- 漢
- 印
“漢印”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hàn yìn]
- 漢字注音:
- ㄏㄢˋ ㄧㄣˋ
- 簡繁字形:
- 漢印
- 是否常用:
- 否
“漢印”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漢代的印章。篆體方正渾樸,布局謹嚴,風格多樣,與秦印并為后世取法。辭典解釋
漢印 hàn yìn ㄏㄢˋ ㄧㄣˋ 漢至魏、晉時期印章的統稱。篆體大都方正平直,結構謹嚴。與秦印皆為后代篆刻家、金石家所推崇。
網絡解釋
漢印
漢印指漢至魏、晉時期的印章。文字的點畫比秦篆簡略、明快、熱烈,結構近于現代楷書,形體變秦篆的長形與漢隸的扁形,多呈方形。其中漢“將軍印”和“滿白文”,布局方正平直,無板滯、乖繆、纖巧的習氣,歷來為篆刻家所重。
“漢印”的單字解釋
【漢】:1.漢水:江淮河漢。2.漢族:漢語。3.天河;銀河:銀漢。4.成年男人:老漢。好漢。5.朝代名。1.(前202—220)。劉邦滅秦后建立。建都長安(今陜西西安)。公元8年王莽代漢稱帝,國號新(8—23)。自劉邦稱漢王起,包括“新”,史稱前漢或西漢。公元25年劉秀重建漢朝,建都洛陽,史稱后漢或東漢。為曹魏所滅。西漢、東漢合稱兩漢。2.三國之一(221—263)。劉備建立。在今川、云、貴、渝及陜西南部。建都成都,國號漢,史稱蜀漢或蜀。為曹魏所滅。3.五代之一(947—950)。沙陀族劉知遠建立。建都汴(今河南開封),史稱后漢。為后周所滅。4.十國之一(917—971)。劉?(yǎn)建立。建都廣州,國號大越,次年改“漢”,史稱南漢。為北宋所滅。5.十國之一(951—979)。劉旻(mín)建立。建都太原,國號漢,史稱北漢。為北宋所滅。
【印】:1.圖章,戳記:印章。印璽。印記。印把子(亦喻政權)。2.痕跡:手印。指印。印子(a.痕跡;b.高利貸的一種,全稱“印印錢”)。3.用油墨、染料之類把文字或圖畫留在紙、布、器皿等材料上:印刷。排印。印制。印發(fā)。4.彼此符合:印證。心心相印。5.外界事物反映在腦中所留下的形象:印象。6.姓。
“漢印”的相關詞語
* 漢印的讀音是:hàn yìn,漢印的意思:漢印 漢印指漢至魏、晉時期的印章。文字的點畫比秦篆簡略、明快、熱烈,結構近于現代楷書,形體變秦篆的長形與漢隸的扁形,多呈方形。其中漢“將軍印”和“滿白文”,布局方正平直,無板滯、乖繆、纖巧的習氣,歷來為篆刻家所重。
基本解釋
漢代的印章。篆體方正渾樸,布局謹嚴,風格多樣,與秦印并為后世取法。辭典解釋
漢印 hàn yìn ㄏㄢˋ ㄧㄣˋ漢至魏、晉時期印章的統稱。篆體大都方正平直,結構謹嚴。與秦印皆為后代篆刻家、金石家所推崇。
漢印
漢印指漢至魏、晉時期的印章。文字的點畫比秦篆簡略、明快、熱烈,結構近于現代楷書,形體變秦篆的長形與漢隸的扁形,多呈方形。其中漢“將軍印”和“滿白文”,布局方正平直,無板滯、乖繆、纖巧的習氣,歷來為篆刻家所重。【漢】:1.漢水:江淮河漢。2.漢族:漢語。3.天河;銀河:銀漢。4.成年男人:老漢。好漢。5.朝代名。1.(前202—220)。劉邦滅秦后建立。建都長安(今陜西西安)。公元8年王莽代漢稱帝,國號新(8—23)。自劉邦稱漢王起,包括“新”,史稱前漢或西漢。公元25年劉秀重建漢朝,建都洛陽,史稱后漢或東漢。為曹魏所滅。西漢、東漢合稱兩漢。2.三國之一(221—263)。劉備建立。在今川、云、貴、渝及陜西南部。建都成都,國號漢,史稱蜀漢或蜀。為曹魏所滅。3.五代之一(947—950)。沙陀族劉知遠建立。建都汴(今河南開封),史稱后漢。為后周所滅。4.十國之一(917—971)。劉?(yǎn)建立。建都廣州,國號大越,次年改“漢”,史稱南漢。為北宋所滅。5.十國之一(951—979)。劉旻(mín)建立。建都太原,國號漢,史稱北漢。為北宋所滅。
【印】:1.圖章,戳記:印章。印璽。印記。印把子(亦喻政權)。2.痕跡:手印。指印。印子(a.痕跡;b.高利貸的一種,全稱“印印錢”)。3.用油墨、染料之類把文字或圖畫留在紙、布、器皿等材料上:印刷。排印。印制。印發(fā)。4.彼此符合:印證。心心相印。5.外界事物反映在腦中所留下的形象:印象。6.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