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武科的讀音 武科的意思

    武科 武科是指科舉制度中專為選拔武官而設的科目。唐代武則天于長安二年(702) 始置武科舉,歷代相因,與文士考試的文科舉并為兩大科。明成化四年(1478),設武科鄉、會試。崇禎四年(1631)增殿試。清代又增童生試。考試條例悉同文科舉。童生試由提督學政主持,鄉試以總督、巡撫為考官, 會試以大學士、都統、兵部侍郎等為考官,殿試由皇帝親試。考試分內、外場。外場考馬射、步箭、開弓、舞刀、掇石,內場默寫《孫子》、《吳子》、《司馬法》、《三略》、《六韜》等武經書。童生、生員、舉人、進士、狀元等名目與文科舉同,上冠以“武”字,以示區別。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 廢。參見“武舉”。

    “武科”的讀音

    拼音讀音
    [wǔ kē]
    漢字注音:
    ㄨˇ ㄎㄜ
    簡繁字形:
    是否常用:

    “武科”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科舉時代專為考試選拔武官而設的科目。

    辭典解釋

    武科  wǔ kē  ㄨˇ ㄎㄜ  

    舊時選拔武官的科舉考試。唐武則天長安二年設武舉,為武科之始。以后歷朝皆因襲之,但不定期舉行,至明代中期始定武鄉試、武會試之制。清代沿襲,考試科目為馬箭、步箭、弓、刀、石,均名外場,又以默寫武經為內場。清光緒二十七年廢止。

    網絡解釋

    武科

    武科是指科舉制度中專為選拔武官而設的科目。唐代武則天于長安二年(702) 始置武科舉,歷代相因,與文士考試的文科舉并為兩大科。明成化四年(1478),設武科鄉、會試。崇禎四年(1631)增殿試。清代又增童生試。考試條例悉同文科舉。童生試由提督學政主持,鄉試以總督、巡撫為考官, 會試以大學士、都統、兵部侍郎等為考官,殿試由皇帝親試。考試分內、外場。外場考馬射、步箭、開弓、舞刀、掇石,內場默寫《孫子》、《吳子》、《司馬法》、《三略》、《六韜》等武經書。童生、生員、舉人、進士、狀元等名目與文科舉同,上冠以“武”字,以示區別。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 廢。參見“武舉”。

    “武科”的單字解釋

    】:1.關于軍事的(跟“文”相對):武器。武裝。武力。2.關于技擊的:武術。武藝。3.勇猛;猛烈:英武。威武。武火。4.姓。5.半步,泛指腳步:繼武。踵武。見〖步武〗。
    】:1.學術或業務的類別:科目。文科。理科。專科。牙科。婦科。2.機關組織系統中按業務劃分的單位(級別比處低,比股高):秘書科。財務科。總務處下面分三個科。3.科舉考試,也指科舉考試的科目:科場。登科。開科取士。4.科班:坐科。出科。5.生物學中把同一目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科,如松柏目分為松科、杉科、柏科等,雞形目分為雉科、松雞科等。科以下為屬。6.姓。7.法律條文:金科玉律。作奸犯科。8.判定(刑罰):科刑。科罪。科以罰金。9.古典戲曲劇本中,指示角色表演動作時的用語,如笑科、飲酒科等。

    “武科”的相關詞語

    * 武科的讀音是:wǔ kē,武科的意思:武科 武科是指科舉制度中專為選拔武官而設的科目。唐代武則天于長安二年(702) 始置武科舉,歷代相因,與文士考試的文科舉并為兩大科。明成化四年(1478),設武科鄉、會試。崇禎四年(1631)增殿試。清代又增童生試。考試條例悉同文科舉。童生試由提督學政主持,鄉試以總督、巡撫為考官, 會試以大學士、都統、兵部侍郎等為考官,殿試由皇帝親試。考試分內、外場。外場考馬射、步箭、開弓、舞刀、掇石,內場默寫《孫子》、《吳子》、《司馬法》、《三略》、《六韜》等武經書。童生、生員、舉人、進士、狀元等名目與文科舉同,上冠以“武”字,以示區別。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 廢。參見“武舉”。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