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李漁的讀音 李漁的意思

    李漁 (清代文學家、戲劇家)李漁(1611-1680),初名仙侶,后改名漁,字謫凡,號笠翁。漢族,浙江金華府蘭溪縣夏李村人,生于南直隸雉皋(今江蘇省如皋市)。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 順治八年(1651),41歲的李漁搬家去杭州,后移家金陵,筑金陵“芥子園”別業,并開設書鋪,編刻圖籍,廣交達官貴人、文壇名流。康熙十六年(1677),復歸杭州,在杭州云居山東麓修筑“層園”。李漁自幼聰穎,素有才子之譽,世稱“李十郎”,曾家設戲班,至各地演出,從而積累了豐富的戲曲創作、演出經驗,提出了較為完善的戲劇理論體系,被后世譽為“中國戲劇理論始祖”、“世界喜劇大師”、“東方莎士比亞”,是休閑文化的倡導者、文化產業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一生著述豐富,著有《閑情偶寄》、《笠翁十種曲》(含《風箏誤》)、《無聲戲》(又名《連城璧》)、《十二樓》、《笠翁一家言》等五百多萬字。還批閱《三國志》,改定《金瓶梅》,倡編《芥子園畫譜》等,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藝術天才。

    “李漁”的讀音

    拼音讀音
    [lǐ yú]
    漢字注音:
    ㄌㄧˇ ㄩˊ
    簡繁字形:
    李漁
    是否常用:

    “李漁”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李漁 Lǐ Yú

    [Li Yu] (1611—約1680) 字笠鴻、謫凡,號笠翁,明末清初蘭溪(現在浙江省蘭溪縣)人,戲曲理論家,作家。除《一家言》外,還著有《笠翁十種曲》(傳奇)、短篇小說集《十二樓》等

    辭典解釋

    李漁  lǐ yú  ㄌㄧˇ ㄩˊ  

    人名。(西元1611~1676)?字笠翁,號覺世稗官,錢塘(今浙江省杭縣)?人。清代戲曲家。工曲文,時人譽稱為「李十郎」。善為戲曲小說,尤精譜曲。作有〈比目魚〉、〈風箏誤〉等十種曲。另有短篇小說《十二樓》、長篇小說《肉蒲團》,以及《閑情偶寄》一書。

    英語 Li Yu (1611-c. 1680)?,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writer and dramatist

    法語 Li Liweng

    網絡解釋

    李漁 (清代文學家、戲劇家)

    李漁(1611-1680),初名仙侶,后改名漁,字謫凡,號笠翁。漢族,浙江金華府蘭溪縣夏李村人,生于南直隸雉皋(今江蘇省如皋市)。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
    順治八年(1651),41歲的李漁搬家去杭州,后移家金陵,筑金陵“芥子園”別業,并開設書鋪,編刻圖籍,廣交達官貴人、文壇名流。康熙十六年(1677),復歸杭州,在杭州云居山東麓修筑“層園”。李漁自幼聰穎,素有才子之譽,世稱“李十郎”,曾家設戲班,至各地演出,從而積累了豐富的戲曲創作、演出經驗,提出了較為完善的戲劇理論體系,被后世譽為“中國戲劇理論始祖”、“世界喜劇大師”、“東方莎士比亞”,是休閑文化的倡導者、文化產業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一生著述豐富,著有《閑情偶寄》、《笠翁十種曲》(含《風箏誤》)、《無聲戲》(又名《連城璧》)、《十二樓》、《笠翁一家言》等五百多萬字。還批閱《三國志》,改定《金瓶梅》,倡編《芥子園畫譜》等,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藝術天才。

    “李漁”的單字解釋

    】:1.李子樹,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葉子倒卵形,花白色,果實球形,黃色或紫紅色,是常見水果。2.這種植物的果實。3.(Lǐ)姓。
    】:1.捕魚:“竭澤而漁”。宋?歐陽修《醉翁亭記》:“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2.用不正當的手段掠奪、謀取。《商君書?修權》:“秩官之吏,隱下以漁百姓,此民之蠹也。”《元史?卷一七三?崔斌傳》:“既至,凡前日蠹國漁民不法之政,悉釐正之。”3.與捕魚有關的:“漁業”、“漁翁”、“漁船”。4.姓。如宋代有漁陽鴻。

    “李漁”的相關詞語

    * 李漁的讀音是:lǐ yú,李漁的意思:李漁 (清代文學家、戲劇家)李漁(1611-1680),初名仙侶,后改名漁,字謫凡,號笠翁。漢族,浙江金華府蘭溪縣夏李村人,生于南直隸雉皋(今江蘇省如皋市)。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 順治八年(1651),41歲的李漁搬家去杭州,后移家金陵,筑金陵“芥子園”別業,并開設書鋪,編刻圖籍,廣交達官貴人、文壇名流。康熙十六年(1677),復歸杭州,在杭州云居山東麓修筑“層園”。李漁自幼聰穎,素有才子之譽,世稱“李十郎”,曾家設戲班,至各地演出,從而積累了豐富的戲曲創作、演出經驗,提出了較為完善的戲劇理論體系,被后世譽為“中國戲劇理論始祖”、“世界喜劇大師”、“東方莎士比亞”,是休閑文化的倡導者、文化產業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一生著述豐富,著有《閑情偶寄》、《笠翁十種曲》(含《風箏誤》)、《無聲戲》(又名《連城璧》)、《十二樓》、《笠翁一家言》等五百多萬字。還批閱《三國志》,改定《金瓶梅》,倡編《芥子園畫譜》等,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藝術天才。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