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擂缽的讀音 擂缽的意思

    擂缽 使用人口較多的地方在湘、黔、川、桂、鄂、贛等地的交界處,在湘、黔、桂三地交界處擂缽是家中必備的容器。 倒錐體,一般30~40公分高,缽口約40公分經。也有比較小的,高約10公分,缽口約8-10公分,內側有很多由缽底向缽口呈發射狀的紋路((其粗糙程度是為了擂茶過程中增加摩擦力),以擂棍搗磨芝麻、豆子、茶葉等,制作風味極佳的擂缽菜或清香爽甜的擂茶。 也可用于制作粉碎裝的實物,如蒜泥等。在湖南懷化、益陽、常德,湖北恩施、利川地區等少數民族地區可見。主要集中在湖南湘西。 安徽鳳陽有一種可以搗蒜泥、大料、花椒、芝麻等的工具叫做擂缽,鳳陽民間夏季最喜聞樂見最受歡迎的小菜蒜媒子(音同)是用大蒜和青紅椒在擂缽里一起搗成泥狀,再加入食鹽、食醋、香油(芝麻油),攪拌均勻。
    • léi

    “擂缽”的讀音

    拼音讀音
    [léi bō]
    漢字注音:
    ㄌㄟˊ ㄅㄛ
    簡繁字形:
    擂缽
    是否常用:

    “擂缽”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擂缽 léibō

    [motar and pestle] 承受桿弄碎的深碗形木容器

    辭典解釋

    擂缽  léi bō  ㄌㄟˊ ㄅㄛ  

    研碎物品的缽子。

    網絡解釋

    擂缽

    使用人口較多的地方在湘、黔、川、桂、鄂、贛等地的交界處,在湘、黔、桂三地交界處擂缽是家中必備的容器。
    倒錐體,一般30~40公分高,缽口約40公分經。也有比較小的,高約10公分,缽口約8-10公分,內側有很多由缽底向缽口呈發射狀的紋路((其粗糙程度是為了擂茶過程中增加摩擦力),以擂棍搗磨芝麻、豆子、茶葉等,制作風味極佳的擂缽菜或清香爽甜的擂茶。
    也可用于制作粉碎裝的實物,如蒜泥等。在湖南懷化、益陽、常德,湖北恩施、利川地區等少數民族地區可見。主要集中在湖南湘西。
    安徽鳳陽有一種可以搗蒜泥、大料、花椒、芝麻等的工具叫做擂缽,鳳陽民間夏季最喜聞樂見最受歡迎的小菜蒜媒子(音同)是用大蒜和青紅椒在擂缽里一起搗成泥狀,再加入食鹽、食醋、香油(芝麻油),攪拌均勻。
    擂缽

    “擂缽”的單字解釋

    】:[lèi]擂臺:打擂。[léi]1.研磨:擂缽(研東西的缽)。2.打;敲擊:擂他一拳。擂鼓。自吹自擂。
    】:1.一種用陶瓷、硬石或金屬制成的類似盆而略小的器皿。用來盛放東西或研磨藥物。2.缽多羅(梵語音譯詞)的簡稱。和尚盛飯的器具。

    “擂缽”的相關詞語

    “擂缽”造句

    擂茶用的工具也十分講究,陶制的擂缽、山楂木的擂棍、用竹篾制成的“撈子”,好的擂茶工具才能擂出好的擂茶。

    當地人稱這些石臼為擂缽口、水壇子。

    至于擂缽,只是一個普通的陶制的缽,而擂茶用的棍子則有講究。

    雙臂飛舞、擂棍狂轉,不一會兒,擂缽里的原料已變成醬青色的濃漿。

    三明將樂發現宋窯出土了大量擂缽等文物。

    但是在當地,村民稱石臼群為“擂缽口”,或者叫“水壇子”。

    他坐在凳子上,雙腿夾住一個陶制的擂缽,抓一把綠茶放入缽內,握一根半米長的擂棍,頻頻舂搗、旋轉。

    據了解,擂茶用特制的瓦瓷擂缽,缽內留有凹紋,取山上木質勻密的山倉樹做成擂茶棍,這些東西在揭西都可以買到。

    做擂茶時,擂者坐定,雙腿夾住一個陶制的擂缽,抓一把綠茶放入缽內,握一根半米長的擂棍,舂搗、旋轉。

    小女兒沒吃過一口母乳,鄧芝林每天用擂缽擂米糊喂她。

    * 擂缽的讀音是:léi bō,擂缽的意思:擂缽 使用人口較多的地方在湘、黔、川、桂、鄂、贛等地的交界處,在湘、黔、桂三地交界處擂缽是家中必備的容器。 倒錐體,一般30~40公分高,缽口約40公分經。也有比較小的,高約10公分,缽口約8-10公分,內側有很多由缽底向缽口呈發射狀的紋路((其粗糙程度是為了擂茶過程中增加摩擦力),以擂棍搗磨芝麻、豆子、茶葉等,制作風味極佳的擂缽菜或清香爽甜的擂茶。 也可用于制作粉碎裝的實物,如蒜泥等。在湖南懷化、益陽、常德,湖北恩施、利川地區等少數民族地區可見。主要集中在湖南湘西。 安徽鳳陽有一種可以搗蒜泥、大料、花椒、芝麻等的工具叫做擂缽,鳳陽民間夏季最喜聞樂見最受歡迎的小菜蒜媒子(音同)是用大蒜和青紅椒在擂缽里一起搗成泥狀,再加入食鹽、食醋、香油(芝麻油),攪拌均勻。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