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怎么讀 撲的意思

漢字 | 撲 |
---|---|
讀音 |
|
注音 | ㄆㄨ |
部首 | [扌] 提手旁 |
筆畫 | 總筆畫:15 部外:12 |
異體字 | 撲 擈 ?? ?? ?? |
字形結構 | 左右結構 |
簡體字形 | 撲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64B2 |
其它編碼 | 五筆:rogy|roug 倉頡:qtco 鄭碼:dkug 四角:52085 |
筆順編碼 | 121224314311134 |
筆順筆畫 | 一丨一丨丨丶ノ一丶ノ一一一ノ丶 |
筆順名稱 | 橫 豎鉤 提 豎 豎 點 撇 橫 點 撇 橫 橫 橫 撇 捺 |
撲字的意思
同“撲”。
撲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撲
pū ㄆㄨˉ
◎ 同“撲”。
英語 pound, beat, strike; attack
法語 se jeter sur,bondir sur,tamponner,consacrer son énergie
撲字的詳細解釋
撲字的辭典解釋
擊打。《淮南子·說林》:「蔭不祥之木,為雷電所撲。」
輕拂。唐·岑參〈韋員外家花樹歌〉:「朝回花底恒會客,花撲玉缸春酒香。」
(翅膀)?在空氣中連續拍擊。如:「那蜻蜓在窗戶上猛撲著翅膀。」
拍除。《老殘游記·第八回》:「跟隨人替他把身上雪撲了又撲,然后把驢子牽來,重復騎上,慢慢的行。」
向前猛沖。如:「飛蛾撲火」、「撲地而滅」。《水滸傳·第二三回》:「那大蟲咆哮性發起來,翻身又只一撲,撲將來。」
捕捉。唐·杜牧〈秋夕〉詩:「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涂敷、附著。如:「撲粉」、「撲在面上」。
偷。《喻世明言·卷一五·史弘肇龍虎君臣會》:「這郭大郎因在東京不如意,曾撲了潘八娘子釵子。」
以錢擲地賭輸贏。《喻世明言·卷一五·史弘肇龍虎臣君會》:「昨夜迫劃得幾文錢,買這魚來撲,指望贏個錢去養老娘。」
名輕拍或拂拭的工具。如:「粉撲」、「毯撲」。
刑杖。《后漢書·卷六一·左雄傳》:「孝明皇帝始有撲罰,皆非古典。」
圍棋術語。一種圍棋的犧牲打,故意奉送對方一子或兩子,借以提回遠較此數為多的敵子的手段。
康熙字典解釋
撲【卯集中】【手部】 康熙筆畫:16畫,部外筆畫:12畫
《唐韻》蒲角切《集韻》《韻會》《正韻》弼角切,??音雹。《說文》挨也。《廣韻》相撲也。
又《增韻》踣也。《韓愈·納涼聮句》朽杌懼傾撲。或作??。
又《集韻》匹角切,音璞。與?同。擊也。
又《唐韻》《集韻》《韻會》普木切《正韻》普卜切,??與攴同。小擊也。《書·盤庚》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嚮邇,其猶可撲滅。
又杖也。與撲同。《荀悅申鑒》桎梏鞭撲,以加小人。
又《荀子·臣道篇》若馭撲馬。《註》未調習之馬。
又《集韻》博木切,音卜。拭也。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撲【卷十二】【手部】
挨也。從手菐聲。蒲角切
說文解字注
(撲)挨也。撲與撲?、義皆別。今人溷之。廣韻一屋云。拂箸。今義也。從手。?聲。蒲角切。廣韻普木切。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