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拾遺的讀音 拾遺的意思

    拾遺 (唐代諫官名)唐代諫官名。武則天垂拱元年(685)置,置左右拾遺分屬門下、中書兩省,職掌與左右補闕相同,同掌供奉諷諫、薦舉人才,位從八品上,稍低于補闕。分左右,左拾遺屬門下省,右拾遺屬中書省。北宋改為左右正言。后隨設隨罷。南宋一度沿設,旋罷。明初又設左右正言,不久即罷。建文帝設拾遺,成祖即位后罷。唐代詩人陳子昂、杜甫均曾擔任拾遺,后人因稱為陳拾遺、杜拾遺。 拾遺 (漢語詞語)拾遺,拼音【shí yí】,注音是【】,是一個漢語詞語,語出《戰國策.秦策一》。有5層含義:1.撿取他人遺失的財物;2.比喻輕而易舉;3.補充旁人所遺漏的事物;4.匡正別人過失或缺點;5.職官名。
    • shí

    “拾遺”的讀音

    拼音讀音
    [shí yí]
    漢字注音:
    ㄕˊ ㄧˊ
    簡繁字形:
    拾遺
    是否常用:

    “拾遺”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拾遺 shíyí

    (1) [appropriate lost property]∶拾取旁人遺失的東西,據為己有

    涂(途)不拾遺。——《史記·孔子世家》

    夜不閉戶,道不拾遺

    (2) [make good omissions]∶補充旁人所遺漏的事物

    拾遺補闕

    辭典解釋

    拾遺  shí yí  ㄕˊ ㄧˊ  

    撿取他人遺失的財物。
    《戰國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

    比喻輕而易舉。
    《漢書.卷六七.梅福傳》:「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舉秦如鴻毛,取楚若拾遺。」
    《文選.干寶.晉紀總論》:「自上逆下,非鄰國之勢也,然而成敗異效,擾天下如驅羊,舉二都如拾遺。」

    采補缺漏遺佚。
    《南齊書.卷九.禮志上》:「吳則太史令丁孚拾遺漢事,蜀則孟光、許慈草建眾典。」

    匡正別人過失或缺點。
    《抱樸子.外篇.崇教》:「有師友之名,無拾遺之實。」

    職官名。唐代諫官,武則天時始置左右拾遺,掌供奉諷諫,以救補人主言行的缺失。見《舊唐書.卷四三.職官志二》。

    英語 to pocket a lost article, (fig.)? to correct others' errors, to remedy omissions (in a text etc)?

    法語 ramasser des objets perdus et se les approprier

    網絡解釋

    拾遺 (唐代諫官名)

    唐代諫官名。武則天垂拱元年(685)置,置左右拾遺分屬門下、中書兩省,職掌與左右補闕相同,同掌供奉諷諫、薦舉人才,位從八品上,稍低于補闕。分左右,左拾遺屬門下省,右拾遺屬中書省。北宋改為左右正言。后隨設隨罷。南宋一度沿設,旋罷。明初又設左右正言,不久即罷。建文帝設拾遺,成祖即位后罷。唐代詩人陳子昂、杜甫均曾擔任拾遺,后人因稱為陳拾遺、杜拾遺。

    拾遺 (漢語詞語)

    拾遺,拼音【shí yí】,注音是【ㄕˊ ㄧˊ】,是一個漢語詞語,語出《戰國策.秦策一》。有5層含義:1.撿取他人遺失的財物;2.比喻輕而易舉;3.補充旁人所遺漏的事物;4.匡正別人過失或缺點;5.職官名。
    拾遺

    “拾遺”的單字解釋

    】:[shí]1.從地上撿起東西:拾麥穗兒。2.整理:拾掇。3.數目“十”的大寫。多用于票證、賬目等。[shè]輕步登上:拾級而上。
    】:[yí]1.遺失。2.遺失的東西:路不拾遺。3.遺漏:遺忘。補遺。4.留下:遺跡。遺憾。不遺余力。5.專指死人留下的:遺容。遺囑。遺著。6.排泄大小便或精液(多指不自主的):遺矢。遺尿。遺精。[wèi]贈與;送給:遺之千金。

    “拾遺”的反義詞

    “拾遺”的相關成語

    “拾遺”的相關詞語

    “拾遺”造句

    道不拾遺,由在上有善政;海不揚波,知中國有圣人。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并非只是一種奢望。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社會風氣,在我們這個“雙文明村”已經實現了。

    中文課上,教授要求把"路不拾遺"這個成語引申一下。

    這個地方的社會風氣很好,人人路不拾遺,家家夜不閉戶。

    就當前世道人心而言,能夠做到路不拾遺的君子,恐怕為數不多。

    官吏廉明,上行下效,這個地方確實已經達到路不拾遺的境界。

    回望過去古人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才發現現今社會人心不古啊。

    當今世界,哪個國家也不可能真正做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古人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理想,在我們這個文明村已經成為現實。

    * 拾遺的讀音是:shí yí,拾遺的意思:拾遺 (唐代諫官名)唐代諫官名。武則天垂拱元年(685)置,置左右拾遺分屬門下、中書兩省,職掌與左右補闕相同,同掌供奉諷諫、薦舉人才,位從八品上,稍低于補闕。分左右,左拾遺屬門下省,右拾遺屬中書省。北宋改為左右正言。后隨設隨罷。南宋一度沿設,旋罷。明初又設左右正言,不久即罷。建文帝設拾遺,成祖即位后罷。唐代詩人陳子昂、杜甫均曾擔任拾遺,后人因稱為陳拾遺、杜拾遺。 拾遺 (漢語詞語)拾遺,拼音【shí yí】,注音是【】,是一個漢語詞語,語出《戰國策.秦策一》。有5層含義:1.撿取他人遺失的財物;2.比喻輕而易舉;3.補充旁人所遺漏的事物;4.匡正別人過失或缺點;5.職官名。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