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名的讀音 托名的意思
托名 托名,漢語詞匯。 拼音:tuō míng。 指假借名義;憑借他人以顯名。 見《漢書·韋玄成傳》:“微哉,子之所托名也。”
- 托
- 名
“托名”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tuō míng]
- 漢字注音:
- ㄊㄨㄛ ㄇㄧㄥˊ
- 簡繁字形:
- 託名
- 是否常用:
- 是
“托名”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托名 tuōmíng
[pseudonym; do sth. in sb. else's name] 假托他人的姓名,借以抬高自己
辭典解釋
托名 tuō míng ㄊㄨㄛ ㄇㄧㄥˊ 依附他人高名,以提高自己的身分。如:「他深恐同學參加不踴躍,只好托名老師主辦。」也作「托名」。
冒名。如:「他竟敢托名參加考試,真是大膽。」也作「托名」。
假冒之名。
《三國演義.第三六回》:「此人乃潁川徐庶,字元直,單福乃其托名耳。」
網絡解釋
托名
托名,漢語詞匯。
拼音:tuō míng。
指假借名義;憑借他人以顯名。
見《漢書·韋玄成傳》:“微哉,子之所托名也。”
“托名”的單字解釋
【托】:1.用手掌或器物承舉:托著茶盤。2.某些器物的座子和類似座子的東西:槍托。花托。3.襯;墊:烘云托月。托上一層紙。4.請人代辦:委托。5.寄放:托兒所。6.借故推辭:托詞。7.依賴:托福。8.壓強的非法定計量單位。1托等于133.322帕。
【名】:1.名字;名稱:人名。書名。命名。報名。給他起個名兒。2.名字叫做:這位女英雄姓劉名胡蘭。3.名義:你不該以出差為名,到處游山玩水。4.名聲;名譽:出名。有名。世界聞名。5.出名的;有名聲的:名醫。名著。名畫。名山。6.說出:莫名其妙。不可名狀。7.占有:一文不名。不名一錢。8.a)用于人:三百多名工作人員。錄取新生四十名。b)用于名次:第三名。9.姓。
“托名”的相關成語
“托名”的相關詞語
“托名”造句
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
凡仕而兼商者,亦尚畏清議而不敢公然為之,隱匿托名以避眾謗。
曹操托名漢相,其實漢賊,貪殘虐烈,無以為甚。
板橋之詩盡于此矣,死后如有托名翻板,將平日無聊應酬之作,改竄闌入,吾必為厲鬼以擊其腦!
《漢書,藝文志》所列各家書目,其中有21種書托名于黃帝;今只存《黃帝內經》一種,其余各書均已亡佚。
聽說這事時,那位圣人正在看三國演義,剛看到周瑜要托名取川,實取荊州的章節,當即仿佛武鄉侯附身:“堂哥,這分明是嵩山派假途滅虢之計!”。
但也有例外,有托名者,便有竊名者。
托名國之棟梁,實為亂臣賊子,爭地以戰,殺人盈野。
此劍銘文乃秦篆也!實乃后人偽作,托名而已。
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漢相,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
* 托名的讀音是:tuō míng,托名的意思:托名 托名,漢語詞匯。 拼音:tuō míng。 指假借名義;憑借他人以顯名。 見《漢書·韋玄成傳》:“微哉,子之所托名也。”
基本解釋
托名 tuōmíng
[pseudonym; do sth. in sb. else's name] 假托他人的姓名,借以抬高自己
辭典解釋
托名 tuō míng ㄊㄨㄛ ㄇㄧㄥˊ依附他人高名,以提高自己的身分。如:「他深恐同學參加不踴躍,只好托名老師主辦。」也作「托名」。
冒名。如:「他竟敢托名參加考試,真是大膽。」也作「托名」。
假冒之名。
《三國演義.第三六回》:「此人乃潁川徐庶,字元直,單福乃其托名耳。」
托名
托名,漢語詞匯。拼音:tuō míng。
指假借名義;憑借他人以顯名。
見《漢書·韋玄成傳》:“微哉,子之所托名也。”

【托】:1.用手掌或器物承舉:托著茶盤。2.某些器物的座子和類似座子的東西:槍托。花托。3.襯;墊:烘云托月。托上一層紙。4.請人代辦:委托。5.寄放:托兒所。6.借故推辭:托詞。7.依賴:托福。8.壓強的非法定計量單位。1托等于133.322帕。
【名】:1.名字;名稱:人名。書名。命名。報名。給他起個名兒。2.名字叫做:這位女英雄姓劉名胡蘭。3.名義:你不該以出差為名,到處游山玩水。4.名聲;名譽:出名。有名。世界聞名。5.出名的;有名聲的:名醫。名著。名畫。名山。6.說出:莫名其妙。不可名狀。7.占有:一文不名。不名一錢。8.a)用于人:三百多名工作人員。錄取新生四十名。b)用于名次:第三名。9.姓。
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
凡仕而兼商者,亦尚畏清議而不敢公然為之,隱匿托名以避眾謗。
曹操托名漢相,其實漢賊,貪殘虐烈,無以為甚。
板橋之詩盡于此矣,死后如有托名翻板,將平日無聊應酬之作,改竄闌入,吾必為厲鬼以擊其腦!
《漢書,藝文志》所列各家書目,其中有21種書托名于黃帝;今只存《黃帝內經》一種,其余各書均已亡佚。
聽說這事時,那位圣人正在看三國演義,剛看到周瑜要托名取川,實取荊州的章節,當即仿佛武鄉侯附身:“堂哥,這分明是嵩山派假途滅虢之計!”。
但也有例外,有托名者,便有竊名者。
托名國之棟梁,實為亂臣賊子,爭地以戰,殺人盈野。
此劍銘文乃秦篆也!實乃后人偽作,托名而已。
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漢相,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