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逵的讀音 戴逵的意思
戴逵 戴逵(326-396 ),東晉著名美術家、雕塑家。字安道,譙郡铚縣(今安徽濉溪)人,居會稽剡縣(今浙江紹興嵊州市)。他是顧愷之時代另一有名畫家,南渡的北方士族。晚年長期住在會稽一帶。戴逵終生不仕,初就學于名儒范宣,博學多才,善鼓琴,工人物、山水,堅拒太宰武陵王召其鼓琴之命,王徽之曾雪夜訪之,到門未入,孝武帝時累征不就。著《戴逵集》9卷,已散佚。他少年時畫的《南都賦》,使他的先生范宣(當時有名的學者)改變了繪畫無用的看法。他富有巧藝,繪畫而外,又善于彈琴,更以擅長雕刻及鑄造佛像而知名。他曾造一丈六尺高的無量壽佛木像及菩薩像。為了創造新的樣式,他暗暗坐在帷帳中傾聽群眾議論。根據大家的褒貶,加以研究,積思三年才完成。由此可見戴逵是首先創造了中國式佛像的藝術家。戴逵并且創造了夾纻漆像的作法,把漆工藝的技術運用到雕塑方面,是今天仍流行的脫胎漆器的創始者。戴逵在南京瓦官寺作的五軀佛像,和顧愷之的《維摩詰像》及獅子國(錫蘭島)的玉像,共稱“瓦官寺三絕”。
- 戴
- 逵
“戴逵”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dài kuí]
- 漢字注音:
- ㄉㄞˋ ㄎㄨㄟˊ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否
“戴逵”的意思
基本解釋
辭典解釋
戴逵 dài kuí ㄉㄞˋ ㄎㄨㄟˊ 人名。(約西元325~396)?字安道,譙郡(今安徽宿縣)?人,后徙會稽之剡縣(今浙江新昌)?。為東晉雕塑家、畫家、學者。善彈琴,人品很高,反對佛教的因果報應說。尤善畫宗教人物,兼擅山水風俗、畜獸等體。雕塑藝術上,相傳曾為會稽山陰靈寶寺作木雕無量壽佛及脇侍菩薩時,隱于幕后,聽取意見,反復修改,三年始成。他為瓦棺寺所塑的五世佛,和顧愷之的維摩詰像壁畫,獅子國(斯里蘭卡)?送來的玉佛,在當時并稱為「三絕」。著有《釋疑論》、《與名僧慧遠等辯論》。
網絡解釋
戴逵
戴逵(326-396 ),東晉著名美術家、雕塑家。字安道,譙郡铚縣(今安徽濉溪)人,居會稽剡縣(今浙江紹興嵊州市)。他是顧愷之時代另一有名畫家,南渡的北方士族。晚年長期住在會稽一帶。戴逵終生不仕,初就學于名儒范宣,博學多才,善鼓琴,工人物、山水,堅拒太宰武陵王召其鼓琴之命,王徽之曾雪夜訪之,到門未入,孝武帝時累征不就。著《戴逵集》9卷,已散佚。他少年時畫的《南都賦》,使他的先生范宣(當時有名的學者)改變了繪畫無用的看法。他富有巧藝,繪畫而外,又善于彈琴,更以擅長雕刻及鑄造佛像而知名。他曾造一丈六尺高的無量壽佛木像及菩薩像。為了創造新的樣式,他暗暗坐在帷帳中傾聽群眾議論。根據大家的褒貶,加以研究,積思三年才完成。由此可見戴逵是首先創造了中國式佛像的藝術家。戴逵并且創造了夾纻漆像的作法,把漆工藝的技術運用到雕塑方面,是今天仍流行的脫胎漆器的創始者。戴逵在南京瓦官寺作的五軀佛像,和顧愷之的《維摩詰像》及獅子國(錫蘭島)的玉像,共稱“瓦官寺三絕”。
“戴逵”的單字解釋
【戴】:1.把東西加在頭、臉、頸、胸、臂、手等處:戴帽子。戴眼鏡。戴紅領巾。戴手套。2.頭上頂著;承當著:披星戴月。戴罪立功。3.擁護;尊敬:愛戴。感戴。
【逵】:四通八達的大路。
“戴逵”的相關詞語
* 戴逵的讀音是:dài kuí,戴逵的意思:戴逵 戴逵(326-396 ),東晉著名美術家、雕塑家。字安道,譙郡铚縣(今安徽濉溪)人,居會稽剡縣(今浙江紹興嵊州市)。他是顧愷之時代另一有名畫家,南渡的北方士族。晚年長期住在會稽一帶。戴逵終生不仕,初就學于名儒范宣,博學多才,善鼓琴,工人物、山水,堅拒太宰武陵王召其鼓琴之命,王徽之曾雪夜訪之,到門未入,孝武帝時累征不就。著《戴逵集》9卷,已散佚。他少年時畫的《南都賦》,使他的先生范宣(當時有名的學者)改變了繪畫無用的看法。他富有巧藝,繪畫而外,又善于彈琴,更以擅長雕刻及鑄造佛像而知名。他曾造一丈六尺高的無量壽佛木像及菩薩像。為了創造新的樣式,他暗暗坐在帷帳中傾聽群眾議論。根據大家的褒貶,加以研究,積思三年才完成。由此可見戴逵是首先創造了中國式佛像的藝術家。戴逵并且創造了夾纻漆像的作法,把漆工藝的技術運用到雕塑方面,是今天仍流行的脫胎漆器的創始者。戴逵在南京瓦官寺作的五軀佛像,和顧愷之的《維摩詰像》及獅子國(錫蘭島)的玉像,共稱“瓦官寺三絕”。
辭典解釋
戴逵 dài kuí ㄉㄞˋ ㄎㄨㄟˊ人名。(約西元325~396)?字安道,譙郡(今安徽宿縣)?人,后徙會稽之剡縣(今浙江新昌)?。為東晉雕塑家、畫家、學者。善彈琴,人品很高,反對佛教的因果報應說。尤善畫宗教人物,兼擅山水風俗、畜獸等體。雕塑藝術上,相傳曾為會稽山陰靈寶寺作木雕無量壽佛及脇侍菩薩時,隱于幕后,聽取意見,反復修改,三年始成。他為瓦棺寺所塑的五世佛,和顧愷之的維摩詰像壁畫,獅子國(斯里蘭卡)?送來的玉佛,在當時并稱為「三絕」。著有《釋疑論》、《與名僧慧遠等辯論》。
戴逵
戴逵(326-396 ),東晉著名美術家、雕塑家。字安道,譙郡铚縣(今安徽濉溪)人,居會稽剡縣(今浙江紹興嵊州市)。他是顧愷之時代另一有名畫家,南渡的北方士族。晚年長期住在會稽一帶。戴逵終生不仕,初就學于名儒范宣,博學多才,善鼓琴,工人物、山水,堅拒太宰武陵王召其鼓琴之命,王徽之曾雪夜訪之,到門未入,孝武帝時累征不就。著《戴逵集》9卷,已散佚。他少年時畫的《南都賦》,使他的先生范宣(當時有名的學者)改變了繪畫無用的看法。他富有巧藝,繪畫而外,又善于彈琴,更以擅長雕刻及鑄造佛像而知名。他曾造一丈六尺高的無量壽佛木像及菩薩像。為了創造新的樣式,他暗暗坐在帷帳中傾聽群眾議論。根據大家的褒貶,加以研究,積思三年才完成。由此可見戴逵是首先創造了中國式佛像的藝術家。戴逵并且創造了夾纻漆像的作法,把漆工藝的技術運用到雕塑方面,是今天仍流行的脫胎漆器的創始者。戴逵在南京瓦官寺作的五軀佛像,和顧愷之的《維摩詰像》及獅子國(錫蘭島)的玉像,共稱“瓦官寺三絕”。【戴】:1.把東西加在頭、臉、頸、胸、臂、手等處:戴帽子。戴眼鏡。戴紅領巾。戴手套。2.頭上頂著;承當著:披星戴月。戴罪立功。3.擁護;尊敬:愛戴。感戴。
【逵】:四通八達的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