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風之報的讀音 復風之報的意思
復風之報 fù fēng zhī bào 注音ㄈㄨˋ ㄈㄥ ㄓㄧ ㄅㄠˋ 相傳 周武王 克 殷 二年,天下未定, 武王 疾, 周公 禱于三王,愿以身代,史納其祝策于金縢之匱。 武王 死, 成王 即位,因 管 蔡 流言, 成王 懷疑 周公 。天以“大雷電以風,禾盡偃”示警, 成王 開匱見 周公 祝辭,知 周公 之忠貞,遂改悔,“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歲則大熟”。事見《書·金縢》、《史記·魯周公世家》。后以為悔過得善報之典。《漢書·劉向傳》:“ 高宗 、 成王 亦有雊雉拔木之變,能思其故,故 高宗 有百年之福, 成王 有復風之報,神明之應,應若景向,世所同聞也。”
- 復
- 風
- 之
- 報
“復風之報”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fù fēng zhī bào]
- 漢字注音:
- ㄈㄨˋ ㄈㄥ ㄓ ㄅㄠˋ
- 簡繁字形:
- 復風之報
- 是否常用:
- 否
“復風之報”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相傳周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定,武王疾,周公禱于三王,愿以身代,史納其祝策于金縢之匱。武王死,成王即位,因管蔡流言,成王懷疑周公。天以"大雷電以風,禾盡偃"示警,成王開匱見周公祝辭,知周公之忠貞,遂改悔,"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歲則大熟"。事見《書.金縢》﹑《史記.魯周公世家》。后以為悔過得善報之典。
網絡解釋
復風之報
fù fēng zhī bào
注音ㄈㄨˋ ㄈㄥ ㄓㄧ ㄅㄠˋ
相傳 周武王 克 殷 二年,天下未定, 武王 疾, 周公 禱于三王,愿以身代,史納其祝策于金縢之匱。 武王 死, 成王 即位,因 管 蔡 流言, 成王 懷疑 周公 。天以“大雷電以風,禾盡偃”示警, 成王 開匱見 周公 祝辭,知 周公 之忠貞,遂改悔,“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歲則大熟”。事見《書·金縢》、《史記·魯周公世家》。后以為悔過得善報之典。《漢書·劉向傳》:“ 高宗 、 成王 亦有雊雉拔木之變,能思其故,故 高宗 有百年之福, 成王 有復風之報,神明之應,應若景向,世所同聞也。”
“復風之報”的單字解釋
【復】:1.“復”的繁體字。2.返、還。《爾雅?釋言》:“復,返也。”《左傳?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復。”3.還原,再回到原來的樣子:“恢復”、“康復”、“回復”、“收復”。《史記?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傳》:“三去相,三復位。”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我令卿復君臣之好,何以猶絕?”4.回報,多指仇恨而言:“報復”、“復仇”。《左傳?定公四年》:“(伍員)謂申包胥曰:‘我必復楚國。’”5.免附徭役或賦稅。《墨子?號令》:“男女老小,先分守者,人賜錢千,復之三歲。”《漢書?卷一?高帝紀上》:“蜀漢民給軍事勞苦,復勿租稅二歲。”6.再、又:“去而復返”、“舊病復發”、“死灰復燃”。唐?李白《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迴。”7.無義。有補充或調整音節的作用。南朝梁?無名氏《木蘭詩二首之一》:“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8.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震()下坤()上。機運循環之象。9.姓。如元代有復見心。10.“復”、“複”、“覆”三字本義各異。復為還、返,複為有夾裡的衣服,覆為翻倒、傾倒的意思。但因就其本義都可以引申為再、又、重等義,所以“反復”也或作“反複”、“反覆”,“重複”也或作“重覆”、“重復”等。但在某些語詞的特定用法上,卻不可相混。如“復興”不作“複興”、“覆興”,“複數”不作“復數”、“覆數”,“覆蓋”不作“復蓋”、“複蓋”。因此使用這三字,除其意義相通部分外,仍應注意各字單用本義之區別。
【風】:[fēng]1.空氣流動的現象。2.風教;教化。3.習俗,風氣。4.風操,節操。5.猶風範,風度。6.風格流派。指某種技藝、作品或思想的特點。7.收采。參見“風聽”。8.任意、沒有拘束。參見“風議”。9.聲音。10.流傳的,沒有確實根據的。參見“風聞”。11.趨勢;情勢。12.消息。13.意旨。14.風波;事端。15.景象。參見“風景”、“風光”。16.謂獸類雌雄相誘。17.指獸類放逸走失。18.指男女間的情愛。19.《詩》六義之一。指《詩經》中三種詩歌類型的一種,即《國風》這一部分。20.指鄉土樂曲;民間歌謠。21.泛指詩作。22.奮起,振作。參見“風發”。23.中醫學謂人體的病因之一。“六淫”之一,為陽邪。外感風邪常致風寒、風熱、風濕等癥。亦指急癥。如中風、痛風等。24.癲狂。後作“瘋”。25.形容人的言行十分輕狂。後作“瘋”。26.指嬉戲,戲鬧。27.落。28.借風力吹(使東西乾燥或純凈)。參見“風乾”。亦指借風力吹乾的。參見“風雞”、“風肉”。29.姓。[fěng]1.勸諫;諷諫。2.泛指勸說。3.諷誦。
【之】:1.往:由京之滬。君將何之?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求之不得。取之不盡。操之過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過之無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詞。這;那:之二蟲。之子于釣。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之心。鐘鼓之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之家。無價之寶。緩兵之計。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之大。戰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之就下,極為自然。
【報】:1.傳達,告知:報告。報喜。報捷。報考。報請(用書面報告向上級請示)。報廢。2.傳達消息和言論的檔、信號或出版物:簡報(文字較短、內容簡略的書面報告,印發給有關部門)。電報。情報。晚報。畫報。報端。3.回答:報答。報恩。報仇。報國(報效祖國)。報酬。4.由於做了壞事而受到懲罰:報應。
“復風之報”的相關詞語
* 復風之報的讀音是:fù fēng zhī bào,復風之報的意思:復風之報 fù fēng zhī bào 注音ㄈㄨˋ ㄈㄥ ㄓㄧ ㄅㄠˋ 相傳 周武王 克 殷 二年,天下未定, 武王 疾, 周公 禱于三王,愿以身代,史納其祝策于金縢之匱。 武王 死, 成王 即位,因 管 蔡 流言, 成王 懷疑 周公 。天以“大雷電以風,禾盡偃”示警, 成王 開匱見 周公 祝辭,知 周公 之忠貞,遂改悔,“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歲則大熟”。事見《書·金縢》、《史記·魯周公世家》。后以為悔過得善報之典。《漢書·劉向傳》:“ 高宗 、 成王 亦有雊雉拔木之變,能思其故,故 高宗 有百年之福, 成王 有復風之報,神明之應,應若景向,世所同聞也。”
基本解釋
相傳周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定,武王疾,周公禱于三王,愿以身代,史納其祝策于金縢之匱。武王死,成王即位,因管蔡流言,成王懷疑周公。天以"大雷電以風,禾盡偃"示警,成王開匱見周公祝辭,知周公之忠貞,遂改悔,"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歲則大熟"。事見《書.金縢》﹑《史記.魯周公世家》。后以為悔過得善報之典。復風之報
fù fēng zhī bào注音ㄈㄨˋ ㄈㄥ ㄓㄧ ㄅㄠˋ
相傳 周武王 克 殷 二年,天下未定, 武王 疾, 周公 禱于三王,愿以身代,史納其祝策于金縢之匱。 武王 死, 成王 即位,因 管 蔡 流言, 成王 懷疑 周公 。天以“大雷電以風,禾盡偃”示警, 成王 開匱見 周公 祝辭,知 周公 之忠貞,遂改悔,“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歲則大熟”。事見《書·金縢》、《史記·魯周公世家》。后以為悔過得善報之典。《漢書·劉向傳》:“ 高宗 、 成王 亦有雊雉拔木之變,能思其故,故 高宗 有百年之福, 成王 有復風之報,神明之應,應若景向,世所同聞也。”
【復】:1.“復”的繁體字。2.返、還。《爾雅?釋言》:“復,返也。”《左傳?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復。”3.還原,再回到原來的樣子:“恢復”、“康復”、“回復”、“收復”。《史記?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傳》:“三去相,三復位。”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我令卿復君臣之好,何以猶絕?”4.回報,多指仇恨而言:“報復”、“復仇”。《左傳?定公四年》:“(伍員)謂申包胥曰:‘我必復楚國。’”5.免附徭役或賦稅。《墨子?號令》:“男女老小,先分守者,人賜錢千,復之三歲。”《漢書?卷一?高帝紀上》:“蜀漢民給軍事勞苦,復勿租稅二歲。”6.再、又:“去而復返”、“舊病復發”、“死灰復燃”。唐?李白《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迴。”7.無義。有補充或調整音節的作用。南朝梁?無名氏《木蘭詩二首之一》:“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8.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震()下坤()上。機運循環之象。9.姓。如元代有復見心。10.“復”、“複”、“覆”三字本義各異。復為還、返,複為有夾裡的衣服,覆為翻倒、傾倒的意思。但因就其本義都可以引申為再、又、重等義,所以“反復”也或作“反複”、“反覆”,“重複”也或作“重覆”、“重復”等。但在某些語詞的特定用法上,卻不可相混。如“復興”不作“複興”、“覆興”,“複數”不作“復數”、“覆數”,“覆蓋”不作“復蓋”、“複蓋”。因此使用這三字,除其意義相通部分外,仍應注意各字單用本義之區別。
【風】:[fēng]1.空氣流動的現象。2.風教;教化。3.習俗,風氣。4.風操,節操。5.猶風範,風度。6.風格流派。指某種技藝、作品或思想的特點。7.收采。參見“風聽”。8.任意、沒有拘束。參見“風議”。9.聲音。10.流傳的,沒有確實根據的。參見“風聞”。11.趨勢;情勢。12.消息。13.意旨。14.風波;事端。15.景象。參見“風景”、“風光”。16.謂獸類雌雄相誘。17.指獸類放逸走失。18.指男女間的情愛。19.《詩》六義之一。指《詩經》中三種詩歌類型的一種,即《國風》這一部分。20.指鄉土樂曲;民間歌謠。21.泛指詩作。22.奮起,振作。參見“風發”。23.中醫學謂人體的病因之一。“六淫”之一,為陽邪。外感風邪常致風寒、風熱、風濕等癥。亦指急癥。如中風、痛風等。24.癲狂。後作“瘋”。25.形容人的言行十分輕狂。後作“瘋”。26.指嬉戲,戲鬧。27.落。28.借風力吹(使東西乾燥或純凈)。參見“風乾”。亦指借風力吹乾的。參見“風雞”、“風肉”。29.姓。[fěng]1.勸諫;諷諫。2.泛指勸說。3.諷誦。
【之】:1.往:由京之滬。君將何之?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求之不得。取之不盡。操之過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過之無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詞。這;那:之二蟲。之子于釣。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之心。鐘鼓之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之家。無價之寶。緩兵之計。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之大。戰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之就下,極為自然。
【報】:1.傳達,告知:報告。報喜。報捷。報考。報請(用書面報告向上級請示)。報廢。2.傳達消息和言論的檔、信號或出版物:簡報(文字較短、內容簡略的書面報告,印發給有關部門)。電報。情報。晚報。畫報。報端。3.回答:報答。報恩。報仇。報國(報效祖國)。報酬。4.由於做了壞事而受到懲罰: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