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復道的讀音 復道的意思

    復道 樓閣或懸崖間有上下兩重通道,稱復道。復,通“復”。《墨子·號令》:“守宮三雜,外環隅為之樓,內環為樓,樓入葆宮丈五尺,為復道。”《史記·留侯世家》:“上在雒陽南宮,從復道望見諸將相與坐沙中語。” 裴骃 集解引 如淳 曰:“復,音復。上下有道,故謂之復道。”《資治通鑒·秦始皇二十六年》:“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復道周閣相屬。” 劉白羽 《敦煌秋日》:“第二天上午,我們又奔赴莫高窟,攀緣于回廊復道之中,留連于巖窟洞天之內。”
    • dào

    “復道”的讀音

    拼音讀音
    [fù dào]
    漢字注音:
    ㄈㄨˋ ㄉㄠˋ
    簡繁字形:
    復道
    是否常用:

    “復道”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樓閣或懸崖間有上下兩重通道,稱復道。復,通“復 ”。指水陸兩路。復,通“復 ”。

    辭典解釋

    復道  fù dào  ㄈㄨˋ ㄉㄠˋ  

    樓閣中上下重疊的通行道路。《史記.卷九九.叔孫通傳》:「孝惠帝為東朝長樂官,及閑往,數蹕煩人,迺作復道,方筑武庫南。」也作「復道」、「復陸」。

    網絡解釋

    復道

    樓閣或懸崖間有上下兩重通道,稱復道。復,通“復”。《墨子·號令》:“守宮三雜,外環隅為之樓,內環為樓,樓入葆宮丈五尺,為復道。”《史記·留侯世家》:“上在雒陽南宮,從復道望見諸將相與坐沙中語。” 裴骃 集解引 如淳 曰:“復,音復。上下有道,故謂之復道。”《資治通鑒·秦始皇二十六年》:“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復道周閣相屬。” 劉白羽 《敦煌秋日》:“第二天上午,我們又奔赴莫高窟,攀緣于回廊復道之中,留連于巖窟洞天之內。”

    “復道”的單字解釋

    】:1.“復”的繁體字。2.返、還。《爾雅?釋言》:“復,返也。”《左傳?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復。”3.還原,再回到原來的樣子:“恢復”、“康復”、“回復”、“收復”。《史記?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傳》:“三去相,三復位。”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我令卿復君臣之好,何以猶絕?”4.回報,多指仇恨而言:“報復”、“復仇”。《左傳?定公四年》:“(伍員)謂申包胥曰:‘我必復楚國。’”5.免附徭役或賦稅。《墨子?號令》:“男女老小,先分守者,人賜錢千,復之三歲。”《漢書?卷一?高帝紀上》:“蜀漢民給軍事勞苦,復勿租稅二歲。”6.再、又:“去而復返”、“舊病復發”、“死灰復燃”。唐?李白《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迴。”7.無義。有補充或調整音節的作用。南朝梁?無名氏《木蘭詩二首之一》:“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8.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震()下坤()上。機運循環之象。9.姓。如元代有復見心。10.“復”、“複”、“覆”三字本義各異。復為還、返,複為有夾裡的衣服,覆為翻倒、傾倒的意思。但因就其本義都可以引申為再、又、重等義,所以“反復”也或作“反複”、“反覆”,“重複”也或作“重覆”、“重復”等。但在某些語詞的特定用法上,卻不可相混。如“復興”不作“複興”、“覆興”,“複數”不作“復數”、“覆數”,“覆蓋”不作“復蓋”、“複蓋”。因此使用這三字,除其意義相通部分外,仍應注意各字單用本義之區別。
    】:1.道路:鐵道。大道。人行道。羊腸小道。2.水流通行的途徑:河道。下水道。黃河故道。3.方向;方法;道理:志同道合。頭頭是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道德:道義。5.技藝;技術:醫道。茶道。花道。書道。6.學術或宗教的思想體系:尊師重道。傳道。衛道士。7.屬于道教的,也指道教徒:道院。道士。道姑。老道。一僧一道。8.指某些封建迷信組織:一貫道。9.線條;細長的痕跡:畫了兩條橫道兒,一條斜道兒。10.姓。11.我國歷史上行政區域的名稱。在唐代相當于現在的省,清代和民國初年在省的下面設道。12.某些國家行政區域的名稱。13.說:道白。能說會道。一語道破。14.用語言表示(情意):道喜。道歉。道謝。15.說(跟文言“曰”相當,多見于早期白話)。16.以為;認為:我道是誰呢,原來是你。

    “復道”的相關詞語

    * 復道的讀音是:fù dào,復道的意思:復道 樓閣或懸崖間有上下兩重通道,稱復道。復,通“復”。《墨子·號令》:“守宮三雜,外環隅為之樓,內環為樓,樓入葆宮丈五尺,為復道。”《史記·留侯世家》:“上在雒陽南宮,從復道望見諸將相與坐沙中語。” 裴骃 集解引 如淳 曰:“復,音復。上下有道,故謂之復道。”《資治通鑒·秦始皇二十六年》:“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復道周閣相屬。” 劉白羽 《敦煌秋日》:“第二天上午,我們又奔赴莫高窟,攀緣于回廊復道之中,留連于巖窟洞天之內。”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