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書的讀音 帛書的意思
帛書 帛書:中國古代寫在絹帛上的文書 帛書:詞語 帛書 (詞語)【詞目】帛書 【拼音】bó shū 【釋義】寫在縑帛上的文字;用縑帛寫的文字或書籍。 1.寫在縑帛上的文字。 《墨子·尚賢下》:“書之竹帛,鏤之金石,琢之槃盂,傳以遺后世子孫。”《 史記·封禪書》:“齊人少翁以鬼神方見上……乃為帛書以飯牛,詳不知,言曰此牛腹中有奇。殺視得書。” 《史記·孝武本紀》:“居歲余,其方益衰,神不至。乃為帛書以飯牛,詳弗知也,言此牛腹中有奇。殺而視之,得書,書言甚怪,天子疑之。” 魯迅《三閑集·匪筆三篇》:“其實,古如陳涉帛書,米巫題字,近如義和團傳單,同善社乩筆,也都是這一流。” 2.用縑帛寫的書信。 《漢書·蘇武傳》:“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 唐 鄭錫 《千里思》詩:“帛書秋海斷,錦字夜機閑。” 3.用縑帛寫的書籍。古無紙,寫書用帛或竹。如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中有《老子》、《戰國縱橫家書》等。 郭沫若 《屈原》第一幕:“左手執帛書一卷,在橘林中略作逍遙。”
- 帛
- 書
“帛書”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bó shū]
- 漢字注音:
- ㄅㄛˊ ㄕㄨ
- 簡繁字形:
- 帛書
- 是否常用:
- 是
“帛書”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帛書 bóshū
[book copied on silk] 寫在縑帛上的文字;用縑帛寫的文字或書籍
得雁,足有系帛書。——《漢書·李廣蘇建傳》
辭典解釋
帛書 bó shū ㄅㄛˊ ㄕㄨ 寫在絹帛上的書信。
《漢書.卷五四.蘇建傳》:「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
寫在帛上的書籍。
如:「帛書老子」。
網絡解釋
帛書
帛書:中國古代寫在絹帛上的文書
帛書:詞語
帛書 (詞語)
【詞目】帛書
【拼音】bó shū
【釋義】寫在縑帛上的文字;用縑帛寫的文字或書籍。
1.寫在縑帛上的文字。
《墨子·尚賢下》:“書之竹帛,鏤之金石,琢之槃盂,傳以遺后世子孫。”《
史記·封禪書》:“齊人少翁以鬼神方見上……乃為帛書以飯牛,詳不知,言曰此牛腹中有奇。殺視得書。”
《史記·孝武本紀》:“居歲余,其方益衰,神不至。乃為帛書以飯牛,詳弗知也,言此牛腹中有奇。殺而視之,得書,書言甚怪,天子疑之。”
魯迅《三閑集·匪筆三篇》:“其實,古如陳涉帛書,米巫題字,近如義和團傳單,同善社乩筆,也都是這一流。”
2.用縑帛寫的書信。
《漢書·蘇武傳》:“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 唐 鄭錫 《千里思》詩:“帛書秋海斷,錦字夜機閑。”
3.用縑帛寫的書籍。古無紙,寫書用帛或竹。如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中有《老子》、《戰國縱橫家書》等。
郭沫若 《屈原》第一幕:“左手執帛書一卷,在橘林中略作逍遙。”
“帛書”的單字解釋
【帛】:絲織物的總稱:布帛。財帛。玉帛。
【書】:1.寫字;記錄;書寫:書法。大書特書。振筆直書。2.字體:楷書。隸書。3.裝訂成冊的著作:一本書。一部書。一套書。叢書。新書。古書。書店。4.書信:家書。書札。5.文件:證書。保證書。說明書。挑戰書。白皮書。6.姓。
“帛書”的相關成語
“帛書”的相關詞語
“帛書”造句
我答辯的論文是關于老子帛書版和楚簡版的,他們以為我是抄的,結果我從隨身的大紙箱里搬出了一本本發黃的舊書,還有比導師還老的線裝本,直接過了。
簡策同帛書、寫本抄本刻版同活字印刷圖書,相互共存是一個很長的時間。
本文對楚帛書甲篇做了新的解讀,認為它是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中國先秦時期惟一完整的創世神話。
根據這種理解,竹書或帛書的主人,乃有意識地對原書次序做了一下調動。
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多達3,000件,其中包括漢帛書、樂器和漆器等.
終于還是厚下臉皮,將帛書鋪在案桌上,舉起了筆,找了一個空白處就要落筆。
王欽若躬奉帛書,讓太監飛馬捧往首都。
或者再前探,在簡帛書、秦古隸中吸取精華。
“帛書”是寫在縑帛上的文字,又不是碑刻,怎么會有拓本?于是把它掃給收舊報紙的人了。
在主祭人李輝模恭讀祭文焚燒帛書之后,人們開始依次敬獻花籃。
* 帛書的讀音是:bó shū,帛書的意思:帛書 帛書:中國古代寫在絹帛上的文書 帛書:詞語 帛書 (詞語)【詞目】帛書 【拼音】bó shū 【釋義】寫在縑帛上的文字;用縑帛寫的文字或書籍。 1.寫在縑帛上的文字。 《墨子·尚賢下》:“書之竹帛,鏤之金石,琢之槃盂,傳以遺后世子孫。”《 史記·封禪書》:“齊人少翁以鬼神方見上……乃為帛書以飯牛,詳不知,言曰此牛腹中有奇。殺視得書。” 《史記·孝武本紀》:“居歲余,其方益衰,神不至。乃為帛書以飯牛,詳弗知也,言此牛腹中有奇。殺而視之,得書,書言甚怪,天子疑之。” 魯迅《三閑集·匪筆三篇》:“其實,古如陳涉帛書,米巫題字,近如義和團傳單,同善社乩筆,也都是這一流。” 2.用縑帛寫的書信。 《漢書·蘇武傳》:“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 唐 鄭錫 《千里思》詩:“帛書秋海斷,錦字夜機閑。” 3.用縑帛寫的書籍。古無紙,寫書用帛或竹。如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中有《老子》、《戰國縱橫家書》等。 郭沫若 《屈原》第一幕:“左手執帛書一卷,在橘林中略作逍遙。”
基本解釋
帛書 bóshū
[book copied on silk] 寫在縑帛上的文字;用縑帛寫的文字或書籍
得雁,足有系帛書。——《漢書·李廣蘇建傳》
辭典解釋
帛書 bó shū ㄅㄛˊ ㄕㄨ寫在絹帛上的書信。
《漢書.卷五四.蘇建傳》:「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
寫在帛上的書籍。
如:「帛書老子」。
帛書
帛書:中國古代寫在絹帛上的文書帛書:詞語
帛書 (詞語)
【詞目】帛書【拼音】bó shū
【釋義】寫在縑帛上的文字;用縑帛寫的文字或書籍。
1.寫在縑帛上的文字。
《墨子·尚賢下》:“書之竹帛,鏤之金石,琢之槃盂,傳以遺后世子孫。”《
史記·封禪書》:“齊人少翁以鬼神方見上……乃為帛書以飯牛,詳不知,言曰此牛腹中有奇。殺視得書。”
《史記·孝武本紀》:“居歲余,其方益衰,神不至。乃為帛書以飯牛,詳弗知也,言此牛腹中有奇。殺而視之,得書,書言甚怪,天子疑之。”
魯迅《三閑集·匪筆三篇》:“其實,古如陳涉帛書,米巫題字,近如義和團傳單,同善社乩筆,也都是這一流。”
2.用縑帛寫的書信。
《漢書·蘇武傳》:“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 唐 鄭錫 《千里思》詩:“帛書秋海斷,錦字夜機閑。”
3.用縑帛寫的書籍。古無紙,寫書用帛或竹。如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中有《老子》、《戰國縱橫家書》等。
郭沫若 《屈原》第一幕:“左手執帛書一卷,在橘林中略作逍遙。”

【帛】:絲織物的總稱:布帛。財帛。玉帛。
【書】:1.寫字;記錄;書寫:書法。大書特書。振筆直書。2.字體:楷書。隸書。3.裝訂成冊的著作:一本書。一部書。一套書。叢書。新書。古書。書店。4.書信:家書。書札。5.文件:證書。保證書。說明書。挑戰書。白皮書。6.姓。
我答辯的論文是關于老子帛書版和楚簡版的,他們以為我是抄的,結果我從隨身的大紙箱里搬出了一本本發黃的舊書,還有比導師還老的線裝本,直接過了。
簡策同帛書、寫本抄本刻版同活字印刷圖書,相互共存是一個很長的時間。
本文對楚帛書甲篇做了新的解讀,認為它是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中國先秦時期惟一完整的創世神話。
根據這種理解,竹書或帛書的主人,乃有意識地對原書次序做了一下調動。
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多達3,000件,其中包括漢帛書、樂器和漆器等.
終于還是厚下臉皮,將帛書鋪在案桌上,舉起了筆,找了一個空白處就要落筆。
王欽若躬奉帛書,讓太監飛馬捧往首都。
或者再前探,在簡帛書、秦古隸中吸取精華。
“帛書”是寫在縑帛上的文字,又不是碑刻,怎么會有拓本?于是把它掃給收舊報紙的人了。
在主祭人李輝模恭讀祭文焚燒帛書之后,人們開始依次敬獻花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