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的讀音 大邑的意思
大邑 (詞語)【詞語】: 大邑 【拼音】: dà yì 【解釋】:大邑 1.猶大邦。商周時尊稱上國之詞。亦用以自稱。 例如:《孟子.滕文公下》:「紹我周王見休,惟臣附于大邑周。」 2.古稱王畿﹑侯國﹑大夫采地曰邑;尊大之,稱"大邑"。 3.大的都邑或大的城鎮。 例如:《書經.多士》:「今朕作大邑于茲洛,予惟四方罔攸賓。」如:「通都大邑」。 唐·韓愈《守戒》:“今之通都大邑,介于屈強之間,而不知為備。” 宋·蘇轍《民政策下·第三道》:“今天下所謂通都大邑,十里之城,萬戶之郭。” 清?黃宗羲《萬里尋兄記》:“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 【用法】: 作賓語;泛指大城市。 【感情色彩】:褒義詞
- 大
- 邑
“大邑”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dà yì]
- 漢字注音:
- ㄉㄚˋ ㄧˋ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否
“大邑”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1.猶大邦。殷周時尊稱上國之詞。亦用以自稱。 2.古稱王畿﹑侯國﹑大夫采地曰邑;尊大之﹐稱"大邑"。 3.大的都邑或都會。 辭典解釋
大邑 dà yì ㄉㄚˋ ㄧˋ 大城鎮。
《書經.多士》:「今朕作大邑于茲洛,予惟四方罔攸賓。 」
如:「通都大邑」。
大國。
《孟子.滕文公下》:「紹我周王見休,惟臣附于大邑周。」
英語 Dayi county in Chengdu 成都[Cheng2 du1], Sichuan
德語 Dayi (Ort in Sichuan)? (Eig, Geo)?
網絡解釋
大邑 (詞語)
【詞語】: 大邑
【拼音】: dà yì
【解釋】:大邑
1.猶大邦。商周時尊稱上國之詞。亦用以自稱。
例如:《孟子.滕文公下》:「紹我周王見休,惟臣附于大邑周。」
2.古稱王畿﹑侯國﹑大夫采地曰邑;尊大之,稱"大邑"。
3.大的都邑或大的城鎮。
例如:《書經.多士》:「今朕作大邑于茲洛,予惟四方罔攸賓。」如:「通都大邑」。
唐·韓愈《守戒》:“今之通都大邑,介于屈強之間,而不知為備。”
宋·蘇轍《民政策下·第三道》:“今天下所謂通都大邑,十里之城,萬戶之郭。”
清?黃宗羲《萬里尋兄記》:“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
【用法】: 作賓語;泛指大城市。
【感情色彩】:褒義詞
“大邑”的單字解釋
【大】:[dà]1.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大廳。大政。大氣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指大小的對比:這間房有那間兩個大。3.規模廣,程度深,性質重要:大局。大眾。4.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淺或次數少:不大高興。5.年長,排行第一:老大。6.敬辭:大作。大名。大手筆。7.時間更遠:大前年。8.〔大夫〕古代官職,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超過事物一半,不很詳細,不很準確:大概。大凡。[dài]1.〔大夫〕醫生(“夫”讀輕聲)。2.〔大王〕戲曲、舊小說中對強盜首領的稱呼(“王”讀輕聲)。[tài]1.古同“太”。2.古同“泰”。
【邑】:1.泛指城市:通都大邑。2.縣。
“大邑”的相關成語
“大邑”的相關詞語
“大邑”造句
成都是西南地區的通都大邑。
大邑縣距離四川省省會成都市有幾個小時的車程,那里有一座農家宅院,里面的庭院錯落有致,經常能看到中國游客來此參觀。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西嶺雪山位于成都西郊大邑縣境內,距成都120公里。
對此,作者以成都市大邑縣安仁古鎮為例,分析古鎮如何正確把握自身特色,并在合理適度開發的同時做好古鎮保護工作。
彭州龍門山,邛崍天臺山,大邑西嶺雪山.
但巨石城墻造價昂貴,只有富庶城邑或名城大邑方有財力修建。
利用卜辭中與“大邑商”同版出現的地名,系聯其他與王畿相近的地點,可勾勒出王畿之大致地理范圍。
佛教信仰不僅流布于通都大邑,而且深入到窮鄉僻壤,深深影響著當地的民俗生活。
文中介紹空氣鉆井技術在大邑1井的應用情況.
去年,劉文彩的一位重孫為了延續劉氏的香火,在大邑縣組織了一次大團聚。
* 大邑的讀音是:dà yì,大邑的意思:大邑 (詞語)【詞語】: 大邑 【拼音】: dà yì 【解釋】:大邑 1.猶大邦。商周時尊稱上國之詞。亦用以自稱。 例如:《孟子.滕文公下》:「紹我周王見休,惟臣附于大邑周。」 2.古稱王畿﹑侯國﹑大夫采地曰邑;尊大之,稱"大邑"。 3.大的都邑或大的城鎮。 例如:《書經.多士》:「今朕作大邑于茲洛,予惟四方罔攸賓。」如:「通都大邑」。 唐·韓愈《守戒》:“今之通都大邑,介于屈強之間,而不知為備。” 宋·蘇轍《民政策下·第三道》:“今天下所謂通都大邑,十里之城,萬戶之郭。” 清?黃宗羲《萬里尋兄記》:“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 【用法】: 作賓語;泛指大城市。 【感情色彩】:褒義詞
基本解釋
1.猶大邦。殷周時尊稱上國之詞。亦用以自稱。 2.古稱王畿﹑侯國﹑大夫采地曰邑;尊大之﹐稱"大邑"。 3.大的都邑或都會。辭典解釋
大邑 dà yì ㄉㄚˋ ㄧˋ大城鎮。
《書經.多士》:「今朕作大邑于茲洛,予惟四方罔攸賓。 」
如:「通都大邑」。
大國。
《孟子.滕文公下》:「紹我周王見休,惟臣附于大邑周。」
英語 Dayi county in Chengdu 成都[Cheng2 du1], Sichuan
德語 Dayi (Ort in Sichuan)? (Eig, Geo)?
大邑 (詞語)
【詞語】: 大邑【拼音】: dà yì
【解釋】:大邑
1.猶大邦。商周時尊稱上國之詞。亦用以自稱。
例如:《孟子.滕文公下》:「紹我周王見休,惟臣附于大邑周。」
2.古稱王畿﹑侯國﹑大夫采地曰邑;尊大之,稱"大邑"。
3.大的都邑或大的城鎮。
例如:《書經.多士》:「今朕作大邑于茲洛,予惟四方罔攸賓。」如:「通都大邑」。
唐·韓愈《守戒》:“今之通都大邑,介于屈強之間,而不知為備。”
宋·蘇轍《民政策下·第三道》:“今天下所謂通都大邑,十里之城,萬戶之郭。”
清?黃宗羲《萬里尋兄記》:“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
【用法】: 作賓語;泛指大城市。
【感情色彩】:褒義詞
【大】:[dà]1.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大廳。大政。大氣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指大小的對比:這間房有那間兩個大。3.規模廣,程度深,性質重要:大局。大眾。4.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淺或次數少:不大高興。5.年長,排行第一:老大。6.敬辭:大作。大名。大手筆。7.時間更遠:大前年。8.〔大夫〕古代官職,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超過事物一半,不很詳細,不很準確:大概。大凡。[dài]1.〔大夫〕醫生(“夫”讀輕聲)。2.〔大王〕戲曲、舊小說中對強盜首領的稱呼(“王”讀輕聲)。[tài]1.古同“太”。2.古同“泰”。
【邑】:1.泛指城市:通都大邑。2.縣。
成都是西南地區的通都大邑。
大邑縣距離四川省省會成都市有幾個小時的車程,那里有一座農家宅院,里面的庭院錯落有致,經常能看到中國游客來此參觀。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西嶺雪山位于成都西郊大邑縣境內,距成都120公里。
對此,作者以成都市大邑縣安仁古鎮為例,分析古鎮如何正確把握自身特色,并在合理適度開發的同時做好古鎮保護工作。
彭州龍門山,邛崍天臺山,大邑西嶺雪山.
但巨石城墻造價昂貴,只有富庶城邑或名城大邑方有財力修建。
利用卜辭中與“大邑商”同版出現的地名,系聯其他與王畿相近的地點,可勾勒出王畿之大致地理范圍。
佛教信仰不僅流布于通都大邑,而且深入到窮鄉僻壤,深深影響著當地的民俗生活。
文中介紹空氣鉆井技術在大邑1井的應用情況.
去年,劉文彩的一位重孫為了延續劉氏的香火,在大邑縣組織了一次大團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