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誥的讀音 大誥的意思
大誥 (明朝法令)明太祖朱元璋親自寫定的刑典,明初洪武十八年(公元一三八五年)十一月,發布《大誥》,也就是整理這一年審判貪腐方面的重大案件,以誥文的形式向全國發布,告誡官吏們,不要重蹈覆轍。包括《大誥》《大誥續編》《大誥三編》《大誥武臣》四部分,統稱《御制大誥》。洪武中期,官吏貪贓枉法、豪強兼并、脫避糧差日趨嚴重。朱元璋為維護封建統治,遂將“官民過犯”典型案例輯錄成帙,仿周公《大誥》之制,于洪武十八年(1385)冬刊布《大誥》七十四條,十九年春刊布《大誥續編》八十七條,十九年冬刊布《大誥三編》四十三條,頒行天下,誥戒臣民。反映了明太祖治亂世用重典的思想。因為過于嚴酷和過多體現明太祖個人特征,故《大誥》在洪武之后基本不再行用。
- 大
- 誥
“大誥”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dà gào]
- 漢字注音:
- ㄉㄚˋ ㄍㄠˋ
- 簡繁字形:
- 大誥
- 是否常用:
- 否
“大誥”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1.《尚書》篇名。《書.大誥序》:"武王崩﹐三監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將黜殷﹐作《大誥》。"孔傳:"陳大道以誥天下﹐遂以名篇。"后用以泛稱典誥之文。 2.明洪武十八年頒布的法律文件。內分十種項目﹐頒之學宮以課士﹐令人人習之。不久又頒布續編﹑三編。參閱《明史.太祖紀三》﹑《明通鑒.太祖洪武十八年》。
網絡解釋
大誥 (明朝法令)
明太祖朱元璋親自寫定的刑典,明初洪武十八年(公元一三八五年)十一月,發布《大誥》,也就是整理這一年審判貪腐方面的重大案件,以誥文的形式向全國發布,告誡官吏們,不要重蹈覆轍。包括《大誥》《大誥續編》《大誥三編》《大誥武臣》四部分,統稱《御制大誥》。洪武中期,官吏貪贓枉法、豪強兼并、脫避糧差日趨嚴重。朱元璋為維護封建統治,遂將“官民過犯”典型案例輯錄成帙,仿周公《大誥》之制,于洪武十八年(1385)冬刊布《大誥》七十四條,十九年春刊布《大誥續編》八十七條,十九年冬刊布《大誥三編》四十三條,頒行天下,誥戒臣民。反映了明太祖治亂世用重典的思想。因為過于嚴酷和過多體現明太祖個人特征,故《大誥》在洪武之后基本不再行用。
“大誥”的單字解釋
【大】:[dà]1.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大廳。大政。大氣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指大小的對比:這間房有那間兩個大。3.規模廣,程度深,性質重要:大局。大眾。4.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淺或次數少:不大高興。5.年長,排行第一:老大。6.敬辭:大作。大名。大手筆。7.時間更遠:大前年。8.〔大夫〕古代官職,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超過事物一半,不很詳細,不很準確:大概。大凡。[dài]1.〔大夫〕醫生(“夫”讀輕聲)。2.〔大王〕戲曲、舊小說中對強盜首領的稱呼(“王”讀輕聲)。[tài]1.古同“太”。2.古同“泰”。
【誥】:1.古代統治者一種訓誡勉勵的文告。2.封建帝王對臣子任命或封贈的文字。
“大誥”的相關詞語
* 大誥的讀音是:dà gào,大誥的意思:大誥 (明朝法令)明太祖朱元璋親自寫定的刑典,明初洪武十八年(公元一三八五年)十一月,發布《大誥》,也就是整理這一年審判貪腐方面的重大案件,以誥文的形式向全國發布,告誡官吏們,不要重蹈覆轍。包括《大誥》《大誥續編》《大誥三編》《大誥武臣》四部分,統稱《御制大誥》。洪武中期,官吏貪贓枉法、豪強兼并、脫避糧差日趨嚴重。朱元璋為維護封建統治,遂將“官民過犯”典型案例輯錄成帙,仿周公《大誥》之制,于洪武十八年(1385)冬刊布《大誥》七十四條,十九年春刊布《大誥續編》八十七條,十九年冬刊布《大誥三編》四十三條,頒行天下,誥戒臣民。反映了明太祖治亂世用重典的思想。因為過于嚴酷和過多體現明太祖個人特征,故《大誥》在洪武之后基本不再行用。
基本解釋
1.《尚書》篇名。《書.大誥序》:"武王崩﹐三監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將黜殷﹐作《大誥》。"孔傳:"陳大道以誥天下﹐遂以名篇。"后用以泛稱典誥之文。 2.明洪武十八年頒布的法律文件。內分十種項目﹐頒之學宮以課士﹐令人人習之。不久又頒布續編﹑三編。參閱《明史.太祖紀三》﹑《明通鑒.太祖洪武十八年》。大誥 (明朝法令)
明太祖朱元璋親自寫定的刑典,明初洪武十八年(公元一三八五年)十一月,發布《大誥》,也就是整理這一年審判貪腐方面的重大案件,以誥文的形式向全國發布,告誡官吏們,不要重蹈覆轍。包括《大誥》《大誥續編》《大誥三編》《大誥武臣》四部分,統稱《御制大誥》。洪武中期,官吏貪贓枉法、豪強兼并、脫避糧差日趨嚴重。朱元璋為維護封建統治,遂將“官民過犯”典型案例輯錄成帙,仿周公《大誥》之制,于洪武十八年(1385)冬刊布《大誥》七十四條,十九年春刊布《大誥續編》八十七條,十九年冬刊布《大誥三編》四十三條,頒行天下,誥戒臣民。反映了明太祖治亂世用重典的思想。因為過于嚴酷和過多體現明太祖個人特征,故《大誥》在洪武之后基本不再行用。【大】:[dà]1.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大廳。大政。大氣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指大小的對比:這間房有那間兩個大。3.規模廣,程度深,性質重要:大局。大眾。4.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淺或次數少:不大高興。5.年長,排行第一:老大。6.敬辭:大作。大名。大手筆。7.時間更遠:大前年。8.〔大夫〕古代官職,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超過事物一半,不很詳細,不很準確:大概。大凡。[dài]1.〔大夫〕醫生(“夫”讀輕聲)。2.〔大王〕戲曲、舊小說中對強盜首領的稱呼(“王”讀輕聲)。[tài]1.古同“太”。2.古同“泰”。
【誥】:1.古代統治者一種訓誡勉勵的文告。2.封建帝王對臣子任命或封贈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