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橈的讀音 大橈的意思
大橈 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五臺山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大橈的道場。大橈全稱“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大橈是釋迦牟尼的“左脅侍”,專司“智慧”;與司“理”的右脅侍普賢菩薩并列在佛像兩旁。大橈的形象,一般為頂結五髻,手持寶劍,身騎青獅,以表示智慧的銳利和威猛。智慧和力量是人們最需要和最尊崇的,因而大橈的地位最尊,最受人敬仰,五臺山在佛教名山中的地位也最高。
- 大
- 橈
“大橈”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dà ráo]
- 漢字注音:
- ㄉㄚˋ ㄖㄠˊ
- 簡繁字形:
- 大橈
- 是否常用:
- 否
“大橈”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見"大撓"。
網絡解釋
大橈
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五臺山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大橈的道場。大橈全稱“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大橈是釋迦牟尼的“左脅侍”,專司“智慧”;與司“理”的右脅侍普賢菩薩并列在佛像兩旁。大橈的形象,一般為頂結五髻,手持寶劍,身騎青獅,以表示智慧的銳利和威猛。智慧和力量是人們最需要和最尊崇的,因而大橈的地位最尊,最受人敬仰,五臺山在佛教名山中的地位也最高。
“大橈”的單字解釋
【大】:[dà]1.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大廳。大政。大氣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指大小的對比:這間房有那間兩個大。3.規模廣,程度深,性質重要:大局。大眾。4.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淺或次數少:不大高興。5.年長,排行第一:老大。6.敬辭:大作。大名。大手筆。7.時間更遠:大前年。8.〔大夫〕古代官職,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超過事物一半,不很詳細,不很準確:大概。大凡。[dài]1.〔大夫〕醫生(“夫”讀輕聲)。2.〔大王〕戲曲、舊小說中對強盜首領的稱呼(“王”讀輕聲)。[tài]1.古同“太”。2.古同“泰”。
【橈】:[ráo]1.船槳。2.劃槳。3.指小船。[náo]1.船槳。五代十國後蜀·歐陽炯《南鄉子·畫舸停橈詞》:“畫舸停橈,槿花林外竹橫橋。”2.彎曲。《列子·湯問》:“汨流之中,綸不絕,鉤不伸,竿不橈。”《新唐書·卷一三二·吳兢傳》:“橈直就曲,斲方為刓。”3.曲解﹑歪曲。《漢書·卷九十·酷吏傳·周陽由傳》:“所愛者,橈法活之,所憎者,曲法滅之。”4.冤屈。《禮記·月令》:“斬殺必當,毋或枉橈。”《史記·卷五十三·蕭相國世家》:“上已橈功臣。”5.擾亂。《易經·說卦》:“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橈萬物者莫疾乎風。”6.削弱。《漢書·卷一·高帝紀》:“項羽數侵奪漢甬道,漢軍乏食,與酈食其謀橈楚權。”
“大橈”的相關詞語
* 大橈的讀音是:dà ráo,大橈的意思:大橈 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五臺山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大橈的道場。大橈全稱“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大橈是釋迦牟尼的“左脅侍”,專司“智慧”;與司“理”的右脅侍普賢菩薩并列在佛像兩旁。大橈的形象,一般為頂結五髻,手持寶劍,身騎青獅,以表示智慧的銳利和威猛。智慧和力量是人們最需要和最尊崇的,因而大橈的地位最尊,最受人敬仰,五臺山在佛教名山中的地位也最高。
基本解釋
見"大撓"。大橈
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五臺山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大橈的道場。大橈全稱“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大橈是釋迦牟尼的“左脅侍”,專司“智慧”;與司“理”的右脅侍普賢菩薩并列在佛像兩旁。大橈的形象,一般為頂結五髻,手持寶劍,身騎青獅,以表示智慧的銳利和威猛。智慧和力量是人們最需要和最尊崇的,因而大橈的地位最尊,最受人敬仰,五臺山在佛教名山中的地位也最高。【大】:[dà]1.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大廳。大政。大氣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指大小的對比:這間房有那間兩個大。3.規模廣,程度深,性質重要:大局。大眾。4.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淺或次數少:不大高興。5.年長,排行第一:老大。6.敬辭:大作。大名。大手筆。7.時間更遠:大前年。8.〔大夫〕古代官職,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超過事物一半,不很詳細,不很準確:大概。大凡。[dài]1.〔大夫〕醫生(“夫”讀輕聲)。2.〔大王〕戲曲、舊小說中對強盜首領的稱呼(“王”讀輕聲)。[tài]1.古同“太”。2.古同“泰”。
【橈】:[ráo]1.船槳。2.劃槳。3.指小船。[náo]1.船槳。五代十國後蜀·歐陽炯《南鄉子·畫舸停橈詞》:“畫舸停橈,槿花林外竹橫橋。”2.彎曲。《列子·湯問》:“汨流之中,綸不絕,鉤不伸,竿不橈。”《新唐書·卷一三二·吳兢傳》:“橈直就曲,斲方為刓。”3.曲解﹑歪曲。《漢書·卷九十·酷吏傳·周陽由傳》:“所愛者,橈法活之,所憎者,曲法滅之。”4.冤屈。《禮記·月令》:“斬殺必當,毋或枉橈。”《史記·卷五十三·蕭相國世家》:“上已橈功臣。”5.擾亂。《易經·說卦》:“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橈萬物者莫疾乎風。”6.削弱。《漢書·卷一·高帝紀》:“項羽數侵奪漢甬道,漢軍乏食,與酈食其謀橈楚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