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典的讀音 夏典的意思
夏典 夏代典籍 夏 代典籍。 《魏書·張彝傳》:“竊惟皇王統天,必以窮幽為美;盡理作圣,亦假廣采成明。故詢於芻蕘,著之 周 什,輿人獻箴,流於 夏 典。”《宋書·律歷志下》:“ 唐 篇 夏 典,莫不揆量, 周 正 漢 朔,咸加該驗。” 即夏官。 唐 楊炯 《遂州長江縣先圣孔子廟堂碑》:“以之禮而國定,司空之官以成禮;以之義而國平,司寇之官以成義。掌山林於夏典,物得其生;聽獄訟於秋官,人忘其死。”詳“ 夏官 ”。
- 夏
- 典
“夏典”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xià diǎn]
- 漢字注音:
- ㄒㄧㄚˋ ㄉㄧㄢˇ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否
“夏典”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夏代典籍。
網絡解釋
夏典
夏代典籍
夏 代典籍。
《魏書·張彝傳》:“竊惟皇王統天,必以窮幽為美;盡理作圣,亦假廣采成明。故詢於芻蕘,著之 周 什,輿人獻箴,流於 夏 典。”《宋書·律歷志下》:“ 唐 篇 夏 典,莫不揆量, 周 正 漢 朔,咸加該驗。”
即夏官。 唐 楊炯 《遂州長江縣先圣孔子廟堂碑》:“以之禮而國定,司空之官以成禮;以之義而國平,司寇之官以成義。掌山林於夏典,物得其生;聽獄訟於秋官,人忘其死。”詳“ 夏官 ”。
“夏典”的單字解釋
【夏】:1.夏季,一年的第二季,大體是農歷四月至六月。2.指中國:華夏。3.朝代名。1.(約前2070—約前1600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相傳為夏后氏部落聯盟首領禹所建立。曾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陽翟(今河南禹縣)等地。傳到桀,為商湯所滅。2.十六國之一(407—431)。匈奴族赫連勃勃建立。建都統萬城(今陜西靖邊東北)。為吐谷渾所滅。3.(1032—1227)。北宋時黨項族李元昊(hào)在中國西北地區建立。建都興慶(今寧夏銀川),史稱西夏。為蒙古所滅。
【典】:1.標準;法則:典范。典章。2.典范性書籍:詞典。引經據典。3.典故:用典。出典。4.典禮:盛典。大典。5.主持;主管:典試。典獄。6.姓。7.一方把土地、房屋等押給另一方使用,換取一筆錢,不付利息,議定年限,到期還款,收回原物。
“夏典”的相關詞語
* 夏典的讀音是:xià diǎn,夏典的意思:夏典 夏代典籍 夏 代典籍。 《魏書·張彝傳》:“竊惟皇王統天,必以窮幽為美;盡理作圣,亦假廣采成明。故詢於芻蕘,著之 周 什,輿人獻箴,流於 夏 典。”《宋書·律歷志下》:“ 唐 篇 夏 典,莫不揆量, 周 正 漢 朔,咸加該驗。” 即夏官。 唐 楊炯 《遂州長江縣先圣孔子廟堂碑》:“以之禮而國定,司空之官以成禮;以之義而國平,司寇之官以成義。掌山林於夏典,物得其生;聽獄訟於秋官,人忘其死。”詳“ 夏官 ”。
基本解釋
夏代典籍。夏典
夏代典籍夏 代典籍。
《魏書·張彝傳》:“竊惟皇王統天,必以窮幽為美;盡理作圣,亦假廣采成明。故詢於芻蕘,著之 周 什,輿人獻箴,流於 夏 典。”《宋書·律歷志下》:“ 唐 篇 夏 典,莫不揆量, 周 正 漢 朔,咸加該驗。”
即夏官。 唐 楊炯 《遂州長江縣先圣孔子廟堂碑》:“以之禮而國定,司空之官以成禮;以之義而國平,司寇之官以成義。掌山林於夏典,物得其生;聽獄訟於秋官,人忘其死。”詳“ 夏官 ”。
【夏】:1.夏季,一年的第二季,大體是農歷四月至六月。2.指中國:華夏。3.朝代名。1.(約前2070—約前1600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相傳為夏后氏部落聯盟首領禹所建立。曾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陽翟(今河南禹縣)等地。傳到桀,為商湯所滅。2.十六國之一(407—431)。匈奴族赫連勃勃建立。建都統萬城(今陜西靖邊東北)。為吐谷渾所滅。3.(1032—1227)。北宋時黨項族李元昊(hào)在中國西北地區建立。建都興慶(今寧夏銀川),史稱西夏。為蒙古所滅。
【典】:1.標準;法則:典范。典章。2.典范性書籍:詞典。引經據典。3.典故:用典。出典。4.典禮:盛典。大典。5.主持;主管:典試。典獄。6.姓。7.一方把土地、房屋等押給另一方使用,換取一筆錢,不付利息,議定年限,到期還款,收回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