嗩吶的讀音 嗩吶的意思
嗩吶 公元3世紀,嗩吶由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中國 嗩吶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呈圓錐形,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下端套著一個銅制的喇叭口(稱作碗),所以俗稱喇叭。在臺灣民間稱為鼓吹;在廣東地區又被稱為嘀嗒,是廣東“八音”樂器中的一種。 嗩吶發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經過不斷發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并用于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 嗩
- 吶
“嗩吶”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suǒ nà]
- 漢字注音:
- 簡繁字形:
- 嗩吶
- 是否常用:
- 否
“嗩吶”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嗩吶 suǒnà
[surnay; suona horn] 管樂器,管身上面七孔,下面一孔。原流傳于波斯、阿拉伯一帶,金、元時傳入中國
辭典解釋
嗩吶 suǒ nà ㄙㄨㄛˇ ㄋㄚˋ 樂器名。古觱篥之屬,本回族樂器,原名「蘇爾奈」。以木管為身,由細漸粗,上開八孔。木管上端為一細銅管,細銅管前端可套以葦制哨子。木管下端承接一個銅質的喇叭口。音色高亢宏亮。
網絡解釋
嗩吶
公元3世紀,嗩吶由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中國
嗩吶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呈圓錐形,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下端套著一個銅制的喇叭口(稱作碗),所以俗稱喇叭。在臺灣民間稱為鼓吹;在廣東地區又被稱為嘀嗒,是廣東“八音”樂器中的一種。
嗩吶發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經過不斷發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并用于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嗩吶”的單字解釋
【嗩】:〔嗩吶〕俗稱喇叭。簧管樂器。有多種形制,最小的叫海笛。木制,銅喇叭口,一般有八個音孔。發音響亮,富有表現力。是民間吹打樂中的主要樂器。
“嗩吶”的相關詞語
* 嗩吶的讀音是:suǒ nà,嗩吶的意思:嗩吶 公元3世紀,嗩吶由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中國 嗩吶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呈圓錐形,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下端套著一個銅制的喇叭口(稱作碗),所以俗稱喇叭。在臺灣民間稱為鼓吹;在廣東地區又被稱為嘀嗒,是廣東“八音”樂器中的一種。 嗩吶發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經過不斷發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并用于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基本解釋
嗩吶 suǒnà
[surnay; suona horn] 管樂器,管身上面七孔,下面一孔。原流傳于波斯、阿拉伯一帶,金、元時傳入中國
辭典解釋
嗩吶 suǒ nà ㄙㄨㄛˇ ㄋㄚˋ樂器名。古觱篥之屬,本回族樂器,原名「蘇爾奈」。以木管為身,由細漸粗,上開八孔。木管上端為一細銅管,細銅管前端可套以葦制哨子。木管下端承接一個銅質的喇叭口。音色高亢宏亮。
嗩吶
公元3世紀,嗩吶由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中國嗩吶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呈圓錐形,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下端套著一個銅制的喇叭口(稱作碗),所以俗稱喇叭。在臺灣民間稱為鼓吹;在廣東地區又被稱為嘀嗒,是廣東“八音”樂器中的一種。
嗩吶發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經過不斷發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并用于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嗩】:〔嗩吶〕俗稱喇叭。簧管樂器。有多種形制,最小的叫海笛。木制,銅喇叭口,一般有八個音孔。發音響亮,富有表現力。是民間吹打樂中的主要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