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半兩的讀音 半兩的意思

    半兩 戰秦及漢初銅幣名。銅鑄,圓形方孔,小樣錢徑一般為2.5-2.77厘米,重 12 銖(我國古代規定 1 兩為 24銖)2.5-3.35克。大樣為3.12-3.72厘米,重量在7g-14g左右,重量達14g以上者比較稀有。半兩錢個別有外郭,背平素,面文“半兩”二字。存世有戰國半兩、秦半兩、漢半兩三種。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天下,規定以外圓內方的半兩錢為全國通行的貨幣,這是我國最早的統一貨幣。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廢止戰國時各國形制輕重不同的貨幣,實行幣制統一,改幣制為二等:黃金為上幣,以鎰(有十六兩、二十兩、二十四兩三說)為單位,供巨額支付,如帝王賞賜、貴族間饋贈等之用;圓形方孔的銅幣為下幣,承統一前秦的幣制,文曰“半兩”(重十二銖),供日常交易用,禁民私鑄。秦漢一兩合今約十六克,半兩約八克。但傳世秦半兩錢輕重差異很大,輕的六克多,重的在二十克以上,介乎其中的則重十幾克,成色也很不一律。司馬遷說秦“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然各隨時而輕重無常”。 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鑄五銖錢后,半兩錢遂正式廢罷,但圓形方孔的銅幣式樣一直流傳下來,直至清末。
    • bàn
    • liǎng

    “半兩”的讀音

    拼音讀音
    [bàn liǎng]
    漢字注音:
    ㄅㄢˋ ㄌㄧㄤˇ
    簡繁字形:
    半兩
    是否常用:

    “半兩”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古代錢幣名。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以半兩錢為全國統一的鑄幣。每枚重量為當時的半兩,即十二銖。漢初所鑄的錢,重量雖陸續減輕,仍稱半兩。

    網絡解釋

    半兩

    戰秦及漢初銅幣名。銅鑄,圓形方孔,小樣錢徑一般為2.5-2.77厘米,重 12 銖(我國古代規定 1 兩為 24銖)2.5-3.35克。大樣為3.12-3.72厘米,重量在7g-14g左右,重量達14g以上者比較稀有。半兩錢個別有外郭,背平素,面文“半兩”二字。存世有戰國半兩、秦半兩、漢半兩三種。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天下,規定以外圓內方的半兩錢為全國通行的貨幣,這是我國最早的統一貨幣。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廢止戰國時各國形制輕重不同的貨幣,實行幣制統一,改幣制為二等:黃金為上幣,以鎰(有十六兩、二十兩、二十四兩三說)為單位,供巨額支付,如帝王賞賜、貴族間饋贈等之用;圓形方孔的銅幣為下幣,承統一前秦的幣制,文曰“半兩”(重十二銖),供日常交易用,禁民私鑄。秦漢一兩合今約十六克,半兩約八克。但傳世秦半兩錢輕重差異很大,輕的六克多,重的在二十克以上,介乎其中的則重十幾克,成色也很不一律。司馬遷說秦“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然各隨時而輕重無常”。
    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鑄五銖錢后,半兩錢遂正式廢罷,但圓形方孔的銅幣式樣一直流傳下來,直至清末。

    “半兩”的單字解釋

    】:1.二分之一;一半(沒有整數時用在量詞前,有整數時用在量詞后):半尺。一斤半。半價。過半。一年半載。2.在…中間:半夜。半路上。半山腰。半途而廢。3.表示很少:一星半點兒。一鱗半爪。4.不完全:半新的樓房。房門半開著。5.姓。
    】:1.“兩”和“二”用法不全同。讀數目字只用“二”不用“兩”,如“一、二、三、四”。小數和分數只用“二”不用“兩”,如“零點二(0.2),三分之二”。序數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詞前,用“兩”不用“二”。在傳統的度量衡單位前,“兩”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為多(“二兩”不能說“兩兩”)。新的度量衡單位前一般用“兩”,如“兩噸、兩公里”。在多位數中,百、十、個位用“二”不用“兩”,如“二百二十二”。“千、萬、億”的前面,“兩”和“二”一般都可用,但如“三萬二千”、“兩億二千萬”,“千”在“萬、億”后,以用“二”為常。2.雙方:兩便。兩可。兩全其美。兩相情愿。3.表示不定的數目,和“幾”差不多:過兩天再說。他真有兩下子。我跟你說兩句話。4.姓。5.質量或重量單位,10錢等于1兩,舊制16兩等于1斤,1兩合31.25克;后改為10市兩等于1市斤,1兩合50克。

    “半兩”的相關成語

    “半兩”的相關詞語

    “半兩”造句

    周末放假一兩天,喜憂參半兩心閑。放松身心郊外走,邀上好友聚一餐。杯杯小酒濃濃情,知足常樂掛心頭。簡單祝福互傳遞,會心一笑在心間。周末快樂!

    愛情已死,只剩半兩相思。李宮俊 

    用黃蘗半兩,馬齒莧一兩,共研為末敷涂。

    喝牛奶,飲豆漿,奶豆制品保健康;鹽六克,油半兩,飲食清淡壽命長;勤活動,常喝水,控制體重免肥胖;把煙戒,將酒限,吃動平衡保健康。

    可被上司七扣八扣,每個月能拿到手半兩都是謝天謝地了。

    用麥冬一兩、黃連半兩,共研為末,加煉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主隊歐冠兩戰未嘗一勝,澳盤主讓球半兩球中水。

    在接到記者傳真過去的“半兩”銀幣圖文介紹后,現居住于云南的全國著名古民族研究專家侯嶺慶先生,對銀幣鑄文為“哥巴文”的說法表示贊同。

    平凡人家焚化,不過一、兩刀,每刀約重半兩,可以疊成紙錠一大籮。

    半兩石范模幣也,五符編鐘大音哉。

    * 半兩的讀音是:bàn liǎng,半兩的意思:半兩 戰秦及漢初銅幣名。銅鑄,圓形方孔,小樣錢徑一般為2.5-2.77厘米,重 12 銖(我國古代規定 1 兩為 24銖)2.5-3.35克。大樣為3.12-3.72厘米,重量在7g-14g左右,重量達14g以上者比較稀有。半兩錢個別有外郭,背平素,面文“半兩”二字。存世有戰國半兩、秦半兩、漢半兩三種。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天下,規定以外圓內方的半兩錢為全國通行的貨幣,這是我國最早的統一貨幣。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廢止戰國時各國形制輕重不同的貨幣,實行幣制統一,改幣制為二等:黃金為上幣,以鎰(有十六兩、二十兩、二十四兩三說)為單位,供巨額支付,如帝王賞賜、貴族間饋贈等之用;圓形方孔的銅幣為下幣,承統一前秦的幣制,文曰“半兩”(重十二銖),供日常交易用,禁民私鑄。秦漢一兩合今約十六克,半兩約八克。但傳世秦半兩錢輕重差異很大,輕的六克多,重的在二十克以上,介乎其中的則重十幾克,成色也很不一律。司馬遷說秦“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然各隨時而輕重無常”。 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鑄五銖錢后,半兩錢遂正式廢罷,但圓形方孔的銅幣式樣一直流傳下來,直至清末。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