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若天淵的讀音 判若天淵的意思
【解釋】高低差別就象天空和深淵那樣懸殊。【示例】恩授無守土責,而視死如歸,不特與草間偷活~,即較之城亡與亡亦分難易。(《清史稿·王恩綬傳》)【近義詞】判若云泥、天差地別、截然不同【反義詞】大同小異、相去無幾、等量齊觀【語法】主謂式;作謂語;指相差懸殊
- 判
- 若
- 天
- 淵
“判若天淵”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pàn ruò tiān yuān]
- 漢字注音:
- ㄆㄢˋ ㄖㄨㄛˋ ㄊㄧㄢ ㄩㄢ
- 簡繁字形:
- 判若天淵
- 是否常用:
- 否
“判若天淵”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兩者之間的區別如天上與深淵相比。形容相差極大。辭典解釋
判若天淵 pàn ruò tiān yuān ㄆㄢˋ ㄖㄨㄛˋ ㄊㄧㄢ ㄩㄢ 形容相差極為懸殊。《清史稿.卷四九一.忠義傳五.李福培傳》:「恩綬無守土責,而視死如歸,不特與草間偷活判若天淵,即較之城亡與亡亦分難易。」也作「判若云泥」。
網絡解釋
【解釋】高低差別就象天空和深淵那樣懸殊。
【示例】恩授無守土責,而視死如歸,不特與草間偷活~,即較之城亡與亡亦分難易。(《清史稿·王恩綬傳》)
【近義詞】判若云泥、天差地別、截然不同
【反義詞】大同小異、相去無幾、等量齊觀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指相差懸殊
“判若天淵”的單字解釋
【判】:1.分開;分辨:判別。判斷。判明。2.明顯(有區別):新舊社會判然不同。前后判若兩人。3.評定:裁判。評判。判卷子。4.判決:審判。判案。公判。判了徒刑。
【若】:[ruò]1.如;好像:安之若素。欣喜若狂。若隱若現。旁若無人。若無其事。2.姓。3.如果: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4.人稱代詞。你:若輩。[rě]見〖阿蘭若〗、
【天】:1.天空:頂天立地。太陽一出滿天紅。2.位置在頂部的;凌空架設的:天棚。天窗。天橋。3.一晝夜二十四小時的時間,有時專指白天:今天。過了冬至,天越來越長了。4.用于計算天數: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晚上早點兒休息吧。5.一天里的某一段時間:五更天。天兒還早呢。6.季節:春天。冷天。三伏天。黃梅天。7.天氣:陰天。天晴。天冷了。8.天然的;天生的:天性。天資。天足。9.自然界:天災。人定勝天。10.姓。
【淵】:1.深水、深潭: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史記·卷八十四·屈原賈生傳》太史公曰:“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2.根源、本源:淵源。《新唐書·第五琦傳》:“今之急在兵,兵彊弱在賦,賦所出以江、淮為淵。”3.人或物聚集的地方:罪惡之淵藪。《後漢書·文苑傳·杜篤》:“略荒裔之地,不如保殖五穀之淵。”4.姓。如春秋時齊國有淵秋。5.深:學問淵博。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三上·粵西遊日記一》:“其右有潭,淵黑一如獺子潭,而宏廣更過之,是名龍江。”
“判若天淵”的相關詞語
* 判若天淵的讀音是:pàn ruò tiān yuān,判若天淵的意思:【解釋】高低差別就象天空和深淵那樣懸殊。【示例】恩授無守土責,而視死如歸,不特與草間偷活~,即較之城亡與亡亦分難易。(《清史稿·王恩綬傳》)【近義詞】判若云泥、天差地別、截然不同【反義詞】大同小異、相去無幾、等量齊觀【語法】主謂式;作謂語;指相差懸殊
基本解釋
兩者之間的區別如天上與深淵相比。形容相差極大。辭典解釋
判若天淵 pàn ruò tiān yuān ㄆㄢˋ ㄖㄨㄛˋ ㄊㄧㄢ ㄩㄢ形容相差極為懸殊。《清史稿.卷四九一.忠義傳五.李福培傳》:「恩綬無守土責,而視死如歸,不特與草間偷活判若天淵,即較之城亡與亡亦分難易。」也作「判若云泥」。
【解釋】高低差別就象天空和深淵那樣懸殊。
【示例】恩授無守土責,而視死如歸,不特與草間偷活~,即較之城亡與亡亦分難易。(《清史稿·王恩綬傳》)
【近義詞】判若云泥、天差地別、截然不同
【反義詞】大同小異、相去無幾、等量齊觀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指相差懸殊
【判】:1.分開;分辨:判別。判斷。判明。2.明顯(有區別):新舊社會判然不同。前后判若兩人。3.評定:裁判。評判。判卷子。4.判決:審判。判案。公判。判了徒刑。
【若】:[ruò]1.如;好像:安之若素。欣喜若狂。若隱若現。旁若無人。若無其事。2.姓。3.如果: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4.人稱代詞。你:若輩。[rě]見〖阿蘭若〗、
【天】:1.天空:頂天立地。太陽一出滿天紅。2.位置在頂部的;凌空架設的:天棚。天窗。天橋。3.一晝夜二十四小時的時間,有時專指白天:今天。過了冬至,天越來越長了。4.用于計算天數: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晚上早點兒休息吧。5.一天里的某一段時間:五更天。天兒還早呢。6.季節:春天。冷天。三伏天。黃梅天。7.天氣:陰天。天晴。天冷了。8.天然的;天生的:天性。天資。天足。9.自然界:天災。人定勝天。10.姓。
【淵】:1.深水、深潭: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史記·卷八十四·屈原賈生傳》太史公曰:“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2.根源、本源:淵源。《新唐書·第五琦傳》:“今之急在兵,兵彊弱在賦,賦所出以江、淮為淵。”3.人或物聚集的地方:罪惡之淵藪。《後漢書·文苑傳·杜篤》:“略荒裔之地,不如保殖五穀之淵。”4.姓。如春秋時齊國有淵秋。5.深:學問淵博。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三上·粵西遊日記一》:“其右有潭,淵黑一如獺子潭,而宏廣更過之,是名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