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琴的讀音 擊琴的意思
擊琴 擊奏弦鳴樂器。弦下設碼,以竹束擊奏之五弦琴。南朝梁代時柳惲所創。柳惲用毛筆時偶然碰響古琴的琴弦,激發了靈感,隨用竹管制成琴,以竹棒敲擊,故稱“擊琴”。與華夏原有“筑”是兩回事。 《舊唐書·音樂志二》:“擊琴,柳惲所造。惲嘗為文詠,思有所屬,搖筆誤中琴弦,以管承柱,又以片竹約而束之,使弦急而聲亮。舉竹擊之,以為節曲。”隋代,清商伎中配備此器。 《隋書·音樂志》:“清樂,其始于清商三調,并漢來舊曲。”“其樂器有鐘、磬、琴、瑟、擊琴、琵琶、箜篌、筑、箏、節鼓、笙、笛、簫、篪、塤等十五種。” 宋·陳旸《樂書·俗部·絲之屬》:“擊琴。”原注:“五弦。以竹承弦。”
- 擊
- 琴
“擊琴”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jī qín]
- 漢字注音:
- ㄐㄧ ㄑㄧㄣˊ
- 簡繁字形:
- 擊琴
- 是否常用:
- 否
“擊琴”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1.琴名。用竹敲擊琴弦發聲﹐異于用指彈的琴。 2.敲琴。
網絡解釋
擊琴
擊奏弦鳴樂器。弦下設碼,以竹束擊奏之五弦琴。南朝梁代時柳惲所創。柳惲用毛筆時偶然碰響古琴的琴弦,激發了靈感,隨用竹管制成琴,以竹棒敲擊,故稱“擊琴”。與華夏原有“筑”是兩回事。
《舊唐書·音樂志二》:“擊琴,柳惲所造。惲嘗為文詠,思有所屬,搖筆誤中琴弦,以管承柱,又以片竹約而束之,使弦急而聲亮。舉竹擊之,以為節曲。”隋代,清商伎中配備此器。
《隋書·音樂志》:“清樂,其始于清商三調,并漢來舊曲。”“其樂器有鐘、磬、琴、瑟、擊琴、琵琶、箜篌、筑、箏、節鼓、笙、笛、簫、篪、塤等十五種。”
宋·陳旸《樂書·俗部·絲之屬》:“擊琴。”原注:“五弦。以竹承弦。”
“擊琴”的單字解釋
【擊】:1.打;敲:擊鼓。旁敲側擊。2.攻打:襲擊。聲東擊西。3.碰:撞擊。肩摩轂(gǔ)擊。4.接觸:目擊。
【琴】:1.某些樂器的統稱。如胡琴、提琴、鋼琴等。2.古琴。撥弦樂器。周朝已有。琴身木制。琴面張弦七根,一邊有十三徽。演奏時左手按弦,右手撥彈。發音清幽。多用于獨奏或琴簫合奏。
“擊琴”的相關詞語
* 擊琴的讀音是:jī qín,擊琴的意思:擊琴 擊奏弦鳴樂器。弦下設碼,以竹束擊奏之五弦琴。南朝梁代時柳惲所創。柳惲用毛筆時偶然碰響古琴的琴弦,激發了靈感,隨用竹管制成琴,以竹棒敲擊,故稱“擊琴”。與華夏原有“筑”是兩回事。 《舊唐書·音樂志二》:“擊琴,柳惲所造。惲嘗為文詠,思有所屬,搖筆誤中琴弦,以管承柱,又以片竹約而束之,使弦急而聲亮。舉竹擊之,以為節曲。”隋代,清商伎中配備此器。 《隋書·音樂志》:“清樂,其始于清商三調,并漢來舊曲。”“其樂器有鐘、磬、琴、瑟、擊琴、琵琶、箜篌、筑、箏、節鼓、笙、笛、簫、篪、塤等十五種。” 宋·陳旸《樂書·俗部·絲之屬》:“擊琴。”原注:“五弦。以竹承弦。”
基本解釋
1.琴名。用竹敲擊琴弦發聲﹐異于用指彈的琴。 2.敲琴。擊琴
擊奏弦鳴樂器。弦下設碼,以竹束擊奏之五弦琴。南朝梁代時柳惲所創。柳惲用毛筆時偶然碰響古琴的琴弦,激發了靈感,隨用竹管制成琴,以竹棒敲擊,故稱“擊琴”。與華夏原有“筑”是兩回事。《舊唐書·音樂志二》:“擊琴,柳惲所造。惲嘗為文詠,思有所屬,搖筆誤中琴弦,以管承柱,又以片竹約而束之,使弦急而聲亮。舉竹擊之,以為節曲。”隋代,清商伎中配備此器。
《隋書·音樂志》:“清樂,其始于清商三調,并漢來舊曲。”“其樂器有鐘、磬、琴、瑟、擊琴、琵琶、箜篌、筑、箏、節鼓、笙、笛、簫、篪、塤等十五種。”
宋·陳旸《樂書·俗部·絲之屬》:“擊琴。”原注:“五弦。以竹承弦。”
【擊】:1.打;敲:擊鼓。旁敲側擊。2.攻打:襲擊。聲東擊西。3.碰:撞擊。肩摩轂(gǔ)擊。4.接觸:目擊。
【琴】:1.某些樂器的統稱。如胡琴、提琴、鋼琴等。2.古琴。撥弦樂器。周朝已有。琴身木制。琴面張弦七根,一邊有十三徽。演奏時左手按弦,右手撥彈。發音清幽。多用于獨奏或琴簫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