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古哩的讀音 公古哩的意思
公古哩 gōng gǔ lǐ ㄍㄨㄙ ㄍㄨˇ ㄌㄧˇ 公古哩 清 代 廓爾喀 舞者所用的一種樂器名。以銅鈴五十枚為一串,每人兩串,各系于股,舞時騰踔出聲。 乾隆 時獲之于 廓爾喀 ,列為燕樂之末,謂之廓爾喀樂舞。奏時,以二人司舞,五人司歌,歌舞并起。參閱《清會典·圖樂器·公古哩》、《清續文獻通考·樂八》。
- 公
- 古
- 哩
“公古哩”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gōng gǔ lǐ]
- 漢字注音:
- ㄍㄨㄥ ㄍㄨˇ ㄌㄧˇ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否
“公古哩”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清代廓爾喀舞者所用的一種樂器名。以銅鈴五十枚為一串﹐每人兩串﹐各系于股﹐舞時騰踔出聲。乾隆時獲之于廓爾喀﹐列為燕樂之末﹐謂之廓爾喀樂舞。奏時﹐以二人司舞﹐五人司歌﹐歌舞并起。參閱《清會典.圖樂器.公古哩》﹑《清續文獻通考.樂八》。 辭典解釋
公古哩 gōng gǔ lī ㄍㄨㄥ ㄍㄨˇ ㄌㄧ 樂器名。清代廓爾喀舞者所用,上有銅鈴,歌時系于股,跳躍舞動而發出聲音。
網絡解釋
公古哩
gōng gǔ lǐ
ㄍㄨㄙ ㄍㄨˇ ㄌㄧˇ
公古哩
清 代 廓爾喀 舞者所用的一種樂器名。以銅鈴五十枚為一串,每人兩串,各系于股,舞時騰踔出聲。 乾隆 時獲之于 廓爾喀 ,列為燕樂之末,謂之廓爾喀樂舞。奏時,以二人司舞,五人司歌,歌舞并起。參閱《清會典·圖樂器·公古哩》、《清續文獻通考·樂八》。
“公古哩”的單字解釋
【公】:1.屬于國家或集體的(跟“私”相對):公款。公物。公事公辦。2.共同的;大家承認的:公分母。公議。公約。3.屬于國際間的:公海。公制。公歷。4.使公開:公布。公之于世。5.公平;公正:公買公賣。大公無私。秉公辦理。6.公事;公務:辦公。公余。因公出差。7.姓。8.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一等:公爵。公侯。王公大臣。9.對上了年紀的男子的尊稱:諸公。張公。10.丈夫的父親;公公:公婆。11.屬性詞。(禽獸)雄性的(跟“母”相對):公羊。這只小雞是公的。
【古】:1.古代(跟“今”相對):遠古。厚今薄古。2.經歷多年的:古畫。古城。這座廟古得很。3.具有古代風格的:古拙。古樸。4.真摯純樸:人心不古。5.古體詩:五古。七古。6.姓。
【哩】:[lī]〔哩哩啦啦〕形容零零散散或斷斷續續的樣子:雨哩下了一整天。[lǐ](又音yīnglǐ)舊表示英制長度單位用字。1977年7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國家標準計量局通知,淘汰“哩”,改用“英里”。[li]〈方〉助詞。相當于“呢(ne)”“啦(la)”。
“公古哩”的相關詞語
* 公古哩的讀音是:gōng gǔ lǐ,公古哩的意思:公古哩 gōng gǔ lǐ ㄍㄨㄙ ㄍㄨˇ ㄌㄧˇ 公古哩 清 代 廓爾喀 舞者所用的一種樂器名。以銅鈴五十枚為一串,每人兩串,各系于股,舞時騰踔出聲。 乾隆 時獲之于 廓爾喀 ,列為燕樂之末,謂之廓爾喀樂舞。奏時,以二人司舞,五人司歌,歌舞并起。參閱《清會典·圖樂器·公古哩》、《清續文獻通考·樂八》。
基本解釋
清代廓爾喀舞者所用的一種樂器名。以銅鈴五十枚為一串﹐每人兩串﹐各系于股﹐舞時騰踔出聲。乾隆時獲之于廓爾喀﹐列為燕樂之末﹐謂之廓爾喀樂舞。奏時﹐以二人司舞﹐五人司歌﹐歌舞并起。參閱《清會典.圖樂器.公古哩》﹑《清續文獻通考.樂八》。辭典解釋
公古哩 gōng gǔ lī ㄍㄨㄥ ㄍㄨˇ ㄌㄧ樂器名。清代廓爾喀舞者所用,上有銅鈴,歌時系于股,跳躍舞動而發出聲音。
公古哩
gōng gǔ lǐㄍㄨㄙ ㄍㄨˇ ㄌㄧˇ
公古哩
清 代 廓爾喀 舞者所用的一種樂器名。以銅鈴五十枚為一串,每人兩串,各系于股,舞時騰踔出聲。 乾隆 時獲之于 廓爾喀 ,列為燕樂之末,謂之廓爾喀樂舞。奏時,以二人司舞,五人司歌,歌舞并起。參閱《清會典·圖樂器·公古哩》、《清續文獻通考·樂八》。
【公】:1.屬于國家或集體的(跟“私”相對):公款。公物。公事公辦。2.共同的;大家承認的:公分母。公議。公約。3.屬于國際間的:公海。公制。公歷。4.使公開:公布。公之于世。5.公平;公正:公買公賣。大公無私。秉公辦理。6.公事;公務:辦公。公余。因公出差。7.姓。8.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一等:公爵。公侯。王公大臣。9.對上了年紀的男子的尊稱:諸公。張公。10.丈夫的父親;公公:公婆。11.屬性詞。(禽獸)雄性的(跟“母”相對):公羊。這只小雞是公的。
【古】:1.古代(跟“今”相對):遠古。厚今薄古。2.經歷多年的:古畫。古城。這座廟古得很。3.具有古代風格的:古拙。古樸。4.真摯純樸:人心不古。5.古體詩:五古。七古。6.姓。
【哩】:[lī]〔哩哩啦啦〕形容零零散散或斷斷續續的樣子:雨哩下了一整天。[lǐ](又音yīnglǐ)舊表示英制長度單位用字。1977年7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國家標準計量局通知,淘汰“哩”,改用“英里”。[li]〈方〉助詞。相當于“呢(ne)”“啦(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