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的讀音 八旗的意思
- 八
- 旗
“八旗”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bā qí]
- 漢字注音:
- ㄅㄚ ㄑㄧˊ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是
“八旗”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八旗 bāqí
[the “Eight Banner” of the Man nationality in the Qing Dynasty] 清代滿族的軍隊組織和戶口編制制度,以旗為號,分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后又增建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八旗人的后代稱八旗子弟,后多借指倚仗祖上有功于國而自己游手好閑的紈绔子弟
辭典解釋
八旗 bā qí ㄅㄚ ㄑㄧˊ 滿清時戶口的編制,以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種來區別,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三類。
清.瞿蛻園《歷代職官簡釋.八旗都統》:「八旗次序,以鑲黃、正黃、正白為上三旗,其余為下五旗。行軍或行獵,則以鑲黃、正白、鑲白、正藍為左翼,余為右翼。」
英語 Eight Banners, military organization of Manchu later Jin dynasty 後金|后金[Hou4 Jin1] from c. 1600, subsequently of the Qing dynasty
法語 Huit Bannières
網絡解釋
八旗
八旗最初源于滿洲(女真)人的狩獵組織,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初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之制確立。滿洲(女真)社會實行八旗制度,丁壯戰時皆兵,平時皆民,使其軍隊具有極強的戰斗力。
努爾哈赤遂于天命年間始設蒙古旗,至皇太極天聰九年(1635年)編成蒙古八旗。皇太極于天聰五年(1631年)先編一漢軍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漢軍八旗的編制。合稱八旗,統率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至此八旗的制度臻于完善。
入關前,八旗中的正黃、鑲黃兩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統領,其它6旗分別由汗王的子侄統領。順治八年(1651年)多爾袞死,順治帝親政,收多爾袞所轄的正白旗歸皇帝統領,于是形成了上三旗與下五旗。
清入關伊始,為加強軍事防御,分別令八旗兵在京師與各地駐防,直至18世紀中葉,八旗營區終于系統地分布于全國的軍事要地,實行永久性的駐扎。入關伊始,清廷即采取了大規模的“圈地”活動,圈占民人的大批良田劃歸旗人;豁免旗人的稅賦與勞役。優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頹廢和寄生性,致使其后代騎射荒廢,甚至出現“生計”問題。
八旗制度與清政權相始終,它既是清王朝取勝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終走向衰敗沒落之路。
“八旗”的單字解釋
【八】:1.七加一后所得的數目。見〖數字〗。2.姓。
【旗】:1.旗子:國旗。紅旗。掛旗。2.指八旗:漢軍旗。3.屬于八旗的,特指屬于滿族的:旗人。旗袍。4.八旗兵駐屯的地方,現在地名沿用:正黃旗。5.內蒙古自治區的行政區劃單位,相當于縣。6.姓。
“八旗”的相關詞語
“八旗”造句
晚清八旗子弟的不務正業,尋花問柳,表明清朝已經走向下坡路了。
我們雖然是高干子女,但是決不做玩物喪志的“八旗子弟”。
清王朝覆滅后,八旗貴族斷了皇糧,不少只會吃喝嫖賭、百無一能的紈绔子弟淪為乞丐。
滿族八旗與漢軍八旗朝夕相處,滿漢之間早已相互影響。
我們雖然是高干子女,但是決不作玩物喪志的“八旗子弟”。
本文運用八旗譜牒資料,對薩滿教與祭祀之間的關系展開研究.
第一個重大的改變就是在中國北方建立了滿州的八旗制度。
子弟書因為創作者、表演者、欣賞者都是八旗子弟而得名。
清代黑龍江漢軍旗人的利益爭奪反映了八旗制度對漢人的深刻影響。
這種組織歷久不衰,保存至今,與滿族八旗制度有直接關系。
* 八旗的讀音是:bā qí,八旗的意思:八旗 八旗最初源于滿洲(女真)人的狩獵組織,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初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之制確立。滿洲(女真)社會實行八旗制度,丁壯戰時皆兵,平時皆民,使其軍隊具有極強的戰斗力。 努爾哈赤遂于天命年間始設蒙古旗,至皇太極天聰九年(1635年)編成蒙古八旗。皇太極于天聰五年(1631年)先編一漢軍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漢軍八旗的編制。合稱八旗,統率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至此八旗的制度臻于完善。 入關前,八旗中的正黃、鑲黃兩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統領,其它6旗分別由汗王的子侄統領。順治八年(1651年)多爾袞死,順治帝親政,收多爾袞所轄的正白旗歸皇帝統領,于是形成了上三旗與下五旗。 清入關伊始,為加強軍事防御,分別令八旗兵在京師與各地駐防,直至18世紀中葉,八旗營區終于系統地分布于全國的軍事要地,實行永久性的駐扎。入關伊始,清廷即采取了大規模的“圈地”活動,圈占民人的大批良田劃歸旗人;豁免旗人的稅賦與勞役。優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頹廢和寄生性,致使其后代騎射荒廢,甚至出現“生計”問題。 八旗制度與清政權相始終,它既是清王朝取勝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終走向衰敗沒落之路。
基本解釋
八旗 bāqí
[the “Eight Banner” of the Man nationality in the Qing Dynasty] 清代滿族的軍隊組織和戶口編制制度,以旗為號,分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后又增建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八旗人的后代稱八旗子弟,后多借指倚仗祖上有功于國而自己游手好閑的紈绔子弟
辭典解釋
八旗 bā qí ㄅㄚ ㄑㄧˊ滿清時戶口的編制,以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種來區別,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三類。
清.瞿蛻園《歷代職官簡釋.八旗都統》:「八旗次序,以鑲黃、正黃、正白為上三旗,其余為下五旗。行軍或行獵,則以鑲黃、正白、鑲白、正藍為左翼,余為右翼。」
英語 Eight Banners, military organization of Manchu later Jin dynasty 後金|后金[Hou4 Jin1] from c. 1600, subsequently of the Qing dynasty
法語 Huit Bannières
八旗
八旗最初源于滿洲(女真)人的狩獵組織,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初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之制確立。滿洲(女真)社會實行八旗制度,丁壯戰時皆兵,平時皆民,使其軍隊具有極強的戰斗力。
努爾哈赤遂于天命年間始設蒙古旗,至皇太極天聰九年(1635年)編成蒙古八旗。皇太極于天聰五年(1631年)先編一漢軍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漢軍八旗的編制。合稱八旗,統率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至此八旗的制度臻于完善。
入關前,八旗中的正黃、鑲黃兩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統領,其它6旗分別由汗王的子侄統領。順治八年(1651年)多爾袞死,順治帝親政,收多爾袞所轄的正白旗歸皇帝統領,于是形成了上三旗與下五旗。
清入關伊始,為加強軍事防御,分別令八旗兵在京師與各地駐防,直至18世紀中葉,八旗營區終于系統地分布于全國的軍事要地,實行永久性的駐扎。入關伊始,清廷即采取了大規模的“圈地”活動,圈占民人的大批良田劃歸旗人;豁免旗人的稅賦與勞役。優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頹廢和寄生性,致使其后代騎射荒廢,甚至出現“生計”問題。
八旗制度與清政權相始終,它既是清王朝取勝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終走向衰敗沒落之路。

晚清八旗子弟的不務正業,尋花問柳,表明清朝已經走向下坡路了。
我們雖然是高干子女,但是決不做玩物喪志的“八旗子弟”。
清王朝覆滅后,八旗貴族斷了皇糧,不少只會吃喝嫖賭、百無一能的紈绔子弟淪為乞丐。
滿族八旗與漢軍八旗朝夕相處,滿漢之間早已相互影響。
我們雖然是高干子女,但是決不作玩物喪志的“八旗子弟”。
本文運用八旗譜牒資料,對薩滿教與祭祀之間的關系展開研究.
第一個重大的改變就是在中國北方建立了滿州的八旗制度。
子弟書因為創作者、表演者、欣賞者都是八旗子弟而得名。
清代黑龍江漢軍旗人的利益爭奪反映了八旗制度對漢人的深刻影響。
這種組織歷久不衰,保存至今,與滿族八旗制度有直接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