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節的讀音 假節的意思
假節 假節,假(通“借”)以符節,持節。是皇帝將節借給執行臨時任務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懾一方,當這個臣子臨時任務完成后,這個節將會被收回。古代使臣出行,持節為符信,故稱。《貞觀之治》中的節仗 漢末與魏晉南北朝時,掌地方軍政的官往往加使持節、持節或假節的稱號。使持節得誅殺中級以下官吏;持節得殺無官職的人;假節得殺犯軍令者。
- 假
- 節
“假節”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jiǎ jié]
- 漢字注音:
- ㄐㄧㄚˇ ㄐㄧㄝ ˊ
- 簡繁字形:
- 假節
- 是否常用:
- 否
“假節”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1.假以符節,持節。古代使臣出行,持節為符信,故稱。 2.漢末與魏晉南北朝時,掌地方軍政的官往往加使持節﹑持節或假節的稱號。使持節得誅殺中級以下官吏;持節得殺無官職的人;假節得殺犯軍令者。《后漢書.袁術傳》:"李傕入長安﹐欲結術為援﹐乃授以左將軍﹐假節﹐封陽翟侯。"《晉書.職官志》:"使持節得殺二千石以下;持節殺無官位人﹐若軍事﹐得與使持節同;假節唯軍事得殺犯軍令者。"《周書.泉企傳》:"孝昌初﹐又加龍驤將軍﹑假節﹑防洛州別將﹐尋除上洛郡守。"至隋唐時,持節﹑假節已有名無實,但仍通稱出任刺史﹑太守為假節。 3.借用符節。 4.虛偽的節操。 辭典解釋
假節 jiǎ jié ㄐㄧㄚˇ ㄐㄧㄝˊ 持符節為使臣。
《漢書.卷一二.平帝紀》:「遣太仆王惲等八人置副,假節,分行天下,覽觀風俗。」
借用符節。
《戰國策.燕策二》:「臣以所學者觀之,先王之舉錯,有高世之心,故假節 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
網絡解釋
假節
假節,假(通“借”)以符節,持節。是皇帝將節借給執行臨時任務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懾一方,當這個臣子臨時任務完成后,這個節將會被收回。古代使臣出行,持節為符信,故稱。《貞觀之治》中的節仗 漢末與魏晉南北朝時,掌地方軍政的官往往加使持節、持節或假節的稱號。使持節得誅殺中級以下官吏;持節得殺無官職的人;假節得殺犯軍令者。
“假節”的單字解釋
【假】:[jiǎ]1.虛偽的;不真實的;偽造的;人造的(跟“真”相對):假話。假發。假山。假證件。假仁假義。2.假定:假設。假說。3.假如:假若。假使。4.借用:久假不歸。假公濟私。不假思索。5.姓。[jià]按照規定或經過批準暫時不工作或不學習的時間:請假。暑假。病假。婚假。春節有三天假。
【節】:[jié]1.物體段與段之間連接的地方:竹節。關節。2.段落:章節。3.量詞。表示分段的物體:兩節煙筒。4.節日;時令:國慶節。清明節。5.事項:禮節。細節。6.限制;儉省:節制。開源節流。7.刪略:節本。節錄。8.操守:節操。晚節。9.古代出使外國所持的憑證:持節。10.國際通用的航海速度單位。每小時航行1海里(約合1.852千米)稱為1節。海水流速和魚雷速度也多按節計算。[jiē]〔節骨眼兒〕〈方〉比喻緊要的、能起決定作用的環節或時機。骨(gu)。
“假節”的相關詞語
* 假節的讀音是:jiǎ jié,假節的意思:假節 假節,假(通“借”)以符節,持節。是皇帝將節借給執行臨時任務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懾一方,當這個臣子臨時任務完成后,這個節將會被收回。古代使臣出行,持節為符信,故稱。《貞觀之治》中的節仗 漢末與魏晉南北朝時,掌地方軍政的官往往加使持節、持節或假節的稱號。使持節得誅殺中級以下官吏;持節得殺無官職的人;假節得殺犯軍令者。
基本解釋
1.假以符節,持節。古代使臣出行,持節為符信,故稱。 2.漢末與魏晉南北朝時,掌地方軍政的官往往加使持節﹑持節或假節的稱號。使持節得誅殺中級以下官吏;持節得殺無官職的人;假節得殺犯軍令者。《后漢書.袁術傳》:"李傕入長安﹐欲結術為援﹐乃授以左將軍﹐假節﹐封陽翟侯。"《晉書.職官志》:"使持節得殺二千石以下;持節殺無官位人﹐若軍事﹐得與使持節同;假節唯軍事得殺犯軍令者。"《周書.泉企傳》:"孝昌初﹐又加龍驤將軍﹑假節﹑防洛州別將﹐尋除上洛郡守。"至隋唐時,持節﹑假節已有名無實,但仍通稱出任刺史﹑太守為假節。 3.借用符節。 4.虛偽的節操。辭典解釋
假節 jiǎ jié ㄐㄧㄚˇ ㄐㄧㄝˊ持符節為使臣。
《漢書.卷一二.平帝紀》:「遣太仆王惲等八人置副,假節,分行天下,覽觀風俗。」
借用符節。
《戰國策.燕策二》:「臣以所學者觀之,先王之舉錯,有高世之心,故假節 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
假節
假節,假(通“借”)以符節,持節。是皇帝將節借給執行臨時任務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懾一方,當這個臣子臨時任務完成后,這個節將會被收回。古代使臣出行,持節為符信,故稱。《貞觀之治》中的節仗 漢末與魏晉南北朝時,掌地方軍政的官往往加使持節、持節或假節的稱號。使持節得誅殺中級以下官吏;持節得殺無官職的人;假節得殺犯軍令者。【假】:[jiǎ]1.虛偽的;不真實的;偽造的;人造的(跟“真”相對):假話。假發。假山。假證件。假仁假義。2.假定:假設。假說。3.假如:假若。假使。4.借用:久假不歸。假公濟私。不假思索。5.姓。[jià]按照規定或經過批準暫時不工作或不學習的時間:請假。暑假。病假。婚假。春節有三天假。
【節】:[jié]1.物體段與段之間連接的地方:竹節。關節。2.段落:章節。3.量詞。表示分段的物體:兩節煙筒。4.節日;時令:國慶節。清明節。5.事項:禮節。細節。6.限制;儉省:節制。開源節流。7.刪略:節本。節錄。8.操守:節操。晚節。9.古代出使外國所持的憑證:持節。10.國際通用的航海速度單位。每小時航行1海里(約合1.852千米)稱為1節。海水流速和魚雷速度也多按節計算。[jiē]〔節骨眼兒〕〈方〉比喻緊要的、能起決定作用的環節或時機。骨(g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