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持節的讀音 使持節的意思
使持節 使持節,魏晉南北朝時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軍政權力的官職。權力次之的又有持節﹑假節。“節”是中國古代常用的信物﹐因用途不同而種類繁多。封建帝王所遣使者規定持“旌節”﹐使命完成后歸還。
- 使
- 持
- 節
“使持節”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shǐ chí jié]
- 漢字注音:
- ㄕˇ ㄔˊ ㄐㄧㄝ ˊ
- 簡繁字形:
- 使持節
- 是否常用:
- 否
“使持節”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魏晉南北朝時,掌地方軍政的官往往加使持節的稱號,給以誅殺中級以下官吏之權。次一等的稱持節,得殺無官職的人。再次稱假節,得殺犯軍令的人。至隋唐刺史,例加使持節的虛銜,如某州刺史必帶使持節某州諸軍事。唐永徽以后,都督帶使持節,則為節度使。
網絡解釋
使持節
使持節,魏晉南北朝時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軍政權力的官職。權力次之的又有持節﹑假節。“節”是中國古代常用的信物﹐因用途不同而種類繁多。封建帝王所遣使者規定持“旌節”﹐使命完成后歸還。
“使持節”的單字解釋
【使】:1.派遣;支使:使喚。使人去打聽消息。2.使用:使拖拉機耕地。這支筆很好使。使上點肥料。3.讓;叫;致使:辦事使群眾滿意。加強質量管理,使產品合格率不斷上升。4.假如。5.奉使命辦事的人:使節。大使。公使。特使。學使(科舉時代派到各省去主持考試的官員)。
【持】:1.拿著;握著:持槍。2.保守住:維持。持久。3.掌握;料理:主持。勤儉持家。4.挾制:挾持。脅持。5.對抗:相持不下。
【節】:[jié]1.物體段與段之間連接的地方:竹節。關節。2.段落:章節。3.量詞。表示分段的物體:兩節煙筒。4.節日;時令:國慶節。清明節。5.事項:禮節。細節。6.限制;儉省:節制。開源節流。7.刪略:節本。節錄。8.操守:節操。晚節。9.古代出使外國所持的憑證:持節。10.國際通用的航海速度單位。每小時航行1海里(約合1.852千米)稱為1節。海水流速和魚雷速度也多按節計算。[jiē]〔節骨眼兒〕〈方〉比喻緊要的、能起決定作用的環節或時機。骨(gu)。
“使持節”的相關詞語
“使持節”造句
實際上,這已經開了魏晉時期將軍具有使持節、持節、假節三種持節方式的端緒。
使使持節行太常大司農安陽亭侯王邑,赍璧、帛、玄纁、絹五萬匹之鄴納聘,介者五人,皆以議郎行大夫事,副介一人。
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少傅、彭城郡開國公侯莫陳崇,周代魏進封梁國公。
時趙修延起逆荊州,蕭衍遣兵接援,世隆欲令智以功自效,遣智討之,除使持節、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假驃騎大將軍、荊州大都督,進爵為公。
* 使持節的讀音是:shǐ chí jié,使持節的意思:使持節 使持節,魏晉南北朝時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軍政權力的官職。權力次之的又有持節﹑假節。“節”是中國古代常用的信物﹐因用途不同而種類繁多。封建帝王所遣使者規定持“旌節”﹐使命完成后歸還。
基本解釋
魏晉南北朝時,掌地方軍政的官往往加使持節的稱號,給以誅殺中級以下官吏之權。次一等的稱持節,得殺無官職的人。再次稱假節,得殺犯軍令的人。至隋唐刺史,例加使持節的虛銜,如某州刺史必帶使持節某州諸軍事。唐永徽以后,都督帶使持節,則為節度使。使持節
使持節,魏晉南北朝時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軍政權力的官職。權力次之的又有持節﹑假節。“節”是中國古代常用的信物﹐因用途不同而種類繁多。封建帝王所遣使者規定持“旌節”﹐使命完成后歸還。【使】:1.派遣;支使:使喚。使人去打聽消息。2.使用:使拖拉機耕地。這支筆很好使。使上點肥料。3.讓;叫;致使:辦事使群眾滿意。加強質量管理,使產品合格率不斷上升。4.假如。5.奉使命辦事的人:使節。大使。公使。特使。學使(科舉時代派到各省去主持考試的官員)。
【持】:1.拿著;握著:持槍。2.保守住:維持。持久。3.掌握;料理:主持。勤儉持家。4.挾制:挾持。脅持。5.對抗:相持不下。
【節】:[jié]1.物體段與段之間連接的地方:竹節。關節。2.段落:章節。3.量詞。表示分段的物體:兩節煙筒。4.節日;時令:國慶節。清明節。5.事項:禮節。細節。6.限制;儉省:節制。開源節流。7.刪略:節本。節錄。8.操守:節操。晚節。9.古代出使外國所持的憑證:持節。10.國際通用的航海速度單位。每小時航行1海里(約合1.852千米)稱為1節。海水流速和魚雷速度也多按節計算。[jiē]〔節骨眼兒〕〈方〉比喻緊要的、能起決定作用的環節或時機。骨(gu)。
實際上,這已經開了魏晉時期將軍具有使持節、持節、假節三種持節方式的端緒。
使使持節行太常大司農安陽亭侯王邑,赍璧、帛、玄纁、絹五萬匹之鄴納聘,介者五人,皆以議郎行大夫事,副介一人。
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少傅、彭城郡開國公侯莫陳崇,周代魏進封梁國公。
時趙修延起逆荊州,蕭衍遣兵接援,世隆欲令智以功自效,遣智討之,除使持節、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假驃騎大將軍、荊州大都督,進爵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