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淄的讀音 臨淄的意思
齊國故城。在山東省淄博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周初封呂尚于齊﹐建都于此﹐名營丘﹐齊胡公遷都薄姑﹐齊獻公元年又遷回﹐稱臨淄。春秋戰國時先后作為姜齊與田齊的國都達630多年﹐是當時東方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亦為列國中最繁華的都市之一。故城包括大城與小城兩部分﹐總面積達15馀平方公里。城內文化遺存豐富。城東北有韶院村﹐傳為孔子在齊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之地。解放后故城內設臨淄文物管理所﹐辟有出土文物陳列室。
- 臨
- 淄
“臨淄”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lín zī]
- 漢字注音:
- ㄌㄧㄣˊ ㄗ
- 簡繁字形:
- 臨淄
- 是否常用:
- 否
“臨淄”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齊國故城。在山東省淄博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周初封呂尚于齊﹐建都于此﹐名營丘﹐齊胡公遷都薄姑﹐齊獻公元年又遷回﹐稱臨淄。春秋戰國時先后作為姜齊與田齊的國都達630多年﹐是當時東方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亦為列國中最繁華的都市之一。故城包括大城與小城兩部分﹐總面積達15馀平方公里。城內文化遺存豐富。城東北有韶院村﹐傳為孔子在齊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之地。解放后故城內設臨淄文物管理所﹐辟有出土文物陳列室。
網絡解釋
“臨淄”的單字解釋
【臨】:1.靠近;對著:臨街。臨河。背山臨水。居高臨下。如臨大敵。2.來到;到達:光臨。蒞臨。身臨其境。雙喜臨門。3.臨近;臨到(某一行為發生的時間),含有將要、快要的意思:臨睡。臨畢業。這是我臨離開北京的時候買的。4.照著字畫模仿:臨摹。臨帖。臨畫。臨得挺像。5.姓。
【淄】:淄河,水名,在山東。
“臨淄”的相關詞語
“臨淄”造句
現在,足球起源地和蹴鞠已成為淄博臨淄乃至中國一張耀眼的名片。
從上海長途汽車總站發車到淄博的車能到臨淄么?要多久?
臨淄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作為“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都城長達800余年。
臨淄宏升發制品廠創建于一九九七年初,是一家專業生產人發編織品、擴展品、人發假發、人發配件的企業。
齊都臨淄是這一時代城市興起和發展的代表,城內手工業發達,商業繁榮,對外貿易活動頻繁。
首先,介紹臨淄城的得名、地理位置及都城的興建.
本研究受試的是淄博市臨淄區金嶺回中初一兩個平行班62名學生。
蒲長春,蒲松齡的第十二代世孫,出生于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蒲家莊,這里有1400多口人,其中85%的蒲姓人家都是蒲松齡的后代。
臨淄城中居民七萬戶,民富而實,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斗雞走犬,六博蹴鞠。
“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
* 臨淄的讀音是:lín zī,臨淄的意思:齊國故城。在山東省淄博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周初封呂尚于齊﹐建都于此﹐名營丘﹐齊胡公遷都薄姑﹐齊獻公元年又遷回﹐稱臨淄。春秋戰國時先后作為姜齊與田齊的國都達630多年﹐是當時東方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亦為列國中最繁華的都市之一。故城包括大城與小城兩部分﹐總面積達15馀平方公里。城內文化遺存豐富。城東北有韶院村﹐傳為孔子在齊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之地。解放后故城內設臨淄文物管理所﹐辟有出土文物陳列室。
基本解釋
齊國故城。在山東省淄博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周初封呂尚于齊﹐建都于此﹐名營丘﹐齊胡公遷都薄姑﹐齊獻公元年又遷回﹐稱臨淄。春秋戰國時先后作為姜齊與田齊的國都達630多年﹐是當時東方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亦為列國中最繁華的都市之一。故城包括大城與小城兩部分﹐總面積達15馀平方公里。城內文化遺存豐富。城東北有韶院村﹐傳為孔子在齊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之地。解放后故城內設臨淄文物管理所﹐辟有出土文物陳列室。【臨】:1.靠近;對著:臨街。臨河。背山臨水。居高臨下。如臨大敵。2.來到;到達:光臨。蒞臨。身臨其境。雙喜臨門。3.臨近;臨到(某一行為發生的時間),含有將要、快要的意思:臨睡。臨畢業。這是我臨離開北京的時候買的。4.照著字畫模仿:臨摹。臨帖。臨畫。臨得挺像。5.姓。
【淄】:淄河,水名,在山東。
現在,足球起源地和蹴鞠已成為淄博臨淄乃至中國一張耀眼的名片。
從上海長途汽車總站發車到淄博的車能到臨淄么?要多久?
臨淄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作為“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都城長達800余年。
臨淄宏升發制品廠創建于一九九七年初,是一家專業生產人發編織品、擴展品、人發假發、人發配件的企業。
齊都臨淄是這一時代城市興起和發展的代表,城內手工業發達,商業繁榮,對外貿易活動頻繁。
首先,介紹臨淄城的得名、地理位置及都城的興建.
本研究受試的是淄博市臨淄區金嶺回中初一兩個平行班62名學生。
蒲長春,蒲松齡的第十二代世孫,出生于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蒲家莊,這里有1400多口人,其中85%的蒲姓人家都是蒲松齡的后代。
臨淄城中居民七萬戶,民富而實,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斗雞走犬,六博蹴鞠。
“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