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辨真僞的讀音 不辨真僞的意思
【解釋】辨:分辨。偽:虛假。無法辨別真的和假的。【出處】三國·魏·曹植《當墻欲高行》:“饞言三至,慈母不親;憤憤俗差別,不辨真偽。”【示例】晉文公先年過曹,曹人多有識得的,其夜倉卒~。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十九回
- 不
- 辨
- 真
- 僞
“不辨真僞”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bú biàn zhēn wéi]
- 漢字注音:
- 簡繁字形:
- 不辨真偽
- 是否常用:
- 否
“不辨真僞”的意思
基本解釋
網絡解釋
【解釋】辨:分辨。偽:虛假。無法辨別真的和假的。
【出處】三國·魏·曹植《當墻欲高行》:“饞言三至,慈母不親;憤憤俗差別,不辨真偽。”
【示例】晉文公先年過曹,曹人多有識得的,其夜倉卒~。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十九回
“不辨真僞”的單字解釋
【不】:[bù]1.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他副詞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經濟。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法。不規則。3.單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話的意思跟問題相反):他知道嗎?——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跟反復問句的作用相等:他現在身體好不?5.用在動補結構中間,表示不可能達到某種結果:拿不動。做不好。裝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疊用相同的詞,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邊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錢不錢的,你喜歡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選擇:晚上他不是看書,就是寫文章。8.a)在去聲字前面,“不”字讀陽平聲,如“不會”、“不是”。b)動詞“有”的否定式是“沒有”,不是“不有”。[fǒu]相當于“否”
【辨】:1.區別;分析:明辨是非。2.古又同“辯”。
【真】:1.真實(跟“假、偽”相對):真心誠意。千真萬確。去偽存真。這幅宋人的水墨畫是真的。2.的確;實在:時間過得真快!。“人勤地不懶”這話真不假。3.清楚確實:字音咬得真。黑板上的字你看得真嗎?4.指真書:真草隸篆。5.人的肖像;事物的形象:寫真。傳真。6.本性;本原:返璞歸真。7.姓。
【僞】:同“偽”。
“不辨真僞”的相關詞語
* 不辨真僞的讀音是:bú biàn zhēn wéi,不辨真僞的意思:【解釋】辨:分辨。偽:虛假。無法辨別真的和假的。【出處】三國·魏·曹植《當墻欲高行》:“饞言三至,慈母不親;憤憤俗差別,不辨真偽。”【示例】晉文公先年過曹,曹人多有識得的,其夜倉卒~。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十九回
【解釋】辨:分辨。偽:虛假。無法辨別真的和假的。
【出處】三國·魏·曹植《當墻欲高行》:“饞言三至,慈母不親;憤憤俗差別,不辨真偽。”
【示例】晉文公先年過曹,曹人多有識得的,其夜倉卒~。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十九回
【不】:[bù]1.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他副詞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經濟。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法。不規則。3.單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話的意思跟問題相反):他知道嗎?——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跟反復問句的作用相等:他現在身體好不?5.用在動補結構中間,表示不可能達到某種結果:拿不動。做不好。裝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疊用相同的詞,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邊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錢不錢的,你喜歡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選擇:晚上他不是看書,就是寫文章。8.a)在去聲字前面,“不”字讀陽平聲,如“不會”、“不是”。b)動詞“有”的否定式是“沒有”,不是“不有”。[fǒu]相當于“否”
【辨】:1.區別;分析:明辨是非。2.古又同“辯”。
【真】:1.真實(跟“假、偽”相對):真心誠意。千真萬確。去偽存真。這幅宋人的水墨畫是真的。2.的確;實在:時間過得真快!。“人勤地不懶”這話真不假。3.清楚確實:字音咬得真。黑板上的字你看得真嗎?4.指真書:真草隸篆。5.人的肖像;事物的形象:寫真。傳真。6.本性;本原:返璞歸真。7.姓。
【僞】:同“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