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三司使的讀音 三司使的意思

    三司使 三司使是唐代中期以后,財務行政漸趨繁雜,乃特簡大臣分判度支、戶部、及充任鹽鐵轉運使,分別管理財政收支、租賦與鹽鐵專賣事務。后唐明宗亍天成元年 (公元926年) 委任宰相一人專判度支、戶部與鹽鐵轉運使事務。長興元年 (公元930年),三使并為一使,稱三司使,總攬財政收支,租賦及鹽鐵專賣事務。北宋沿設,三司使掌全國錢谷出納、均衡財政收支,為中央最高財政長官,號稱“計相”。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改官制,三司使職掌歸并于戶部尚書。
    • sān
    • shǐ 使

    “三司使”的讀音

    拼音讀音
    [sān sī shǐ]
    漢字注音:
    ㄙㄢ ㄙ ㄕˇ
    簡繁字形:
    是否常用:

    “三司使”的意思

    基本解釋

    辭典解釋

    三司使  sān sī shǐ  ㄙㄢ ㄙ ㄕˇ  

    唐代大獄,詔下刑部、御史臺、大理寺共同審案,稱為「三司推事」,也稱為「大三司使」;其次以侍御史、刑部郎中、大理寺司直接審訊,稱為「三司受事」,也稱為「小三司使」。二者合稱為「三司使」。

    網絡解釋

    三司使

    三司使是唐代中期以后,財務行政漸趨繁雜,乃特簡大臣分判度支、戶部、及充任鹽鐵轉運使,分別管理財政收支、租賦與鹽鐵專賣事務。后唐明宗亍天成元年 (公元926年) 委任宰相一人專判度支、戶部與鹽鐵轉運使事務。長興元年 (公元930年),三使并為一使,稱三司使,總攬財政收支,租賦及鹽鐵專賣事務。北宋沿設,三司使掌全國錢谷出納、均衡財政收支,為中央最高財政長官,號稱“計相”。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改官制,三司使職掌歸并于戶部尚書。

    “三司使”的單字解釋

    】:1.二加一后所得的數目。見〖數字〗。2.表示多數或多次:三思。三緘其口。3.姓。
    】:1.主持;操作;經營:司機。司爐。各司其事。2.中央部一級機關中按業務劃分的單位(級別比部低,比處高):人事司。外交部禮賓司。3.姓。
    使】:1.派遣;支使:使喚。使人去打聽消息。2.使用:使拖拉機耕地。這支筆很好使。使上點肥料。3.讓;叫;致使:辦事使群眾滿意。加強質量管理,使產品合格率不斷上升。4.假如。5.奉使命辦事的人:使節。大使。公使。特使。學使(科舉時代派到各省去主持考試的官員)。

    “三司使”的相關詞語

    * 三司使的讀音是:sān sī shǐ,三司使的意思:三司使 三司使是唐代中期以后,財務行政漸趨繁雜,乃特簡大臣分判度支、戶部、及充任鹽鐵轉運使,分別管理財政收支、租賦與鹽鐵專賣事務。后唐明宗亍天成元年 (公元926年) 委任宰相一人專判度支、戶部與鹽鐵轉運使事務。長興元年 (公元930年),三使并為一使,稱三司使,總攬財政收支,租賦及鹽鐵專賣事務。北宋沿設,三司使掌全國錢谷出納、均衡財政收支,為中央最高財政長官,號稱“計相”。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改官制,三司使職掌歸并于戶部尚書。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