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造句
“遺址”的解釋
151、據新華社銀川8月26日電(記者曹健羅國芳)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寧東鎮南磁灣恐龍化石遺址截至26日,已發現8只恐龍的化石。
152、由于這些炮臺隱蔽于山間,很難找到,許多遺址已湮滅無聞。
153、諸如在徐州戶部山古民居、文亭街徐州道臺衙門、云龍山漢代采石場、徐州城下城遺址等等文化遺存的保護方面,都造成了無可挽回的破壞損失。
154、D7甲渠候官遺址——第四燧?——市內觀光。
155、但另一些景觀則是惟一的,如津巴布韋的大石頭城、貝寧的阿波美王國遺址等等。
156、比如在山西晉城遺址發掘出土的候馬盟書,晉國世卿趙鞅同卿大夫間舉行盟誓的約信文書,用朱筆寫在玉片上,然后埋到地下,意味著曉知鬼神。
157、遺址大門口的“慰靈塔”、戰壕內的各種展示、游客可任意取拿的宣傳單上,一切展示內容所突出的一個主題就是:戰爭是殘酷的,讓我們祈禱和平。
158、根據對石灣河宕貝丘遺址的考證,5000年前,佛山人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印紋陶文化”,開創制陶歷史。
159、截至26日,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寧東鎮南磁灣恐龍化石遺址已發現8只恐龍的化石。
160、考古專家在藍田新街遺址也發現了地面式的房址,其中一處房址呈長方形,房基已遭嚴重破壞,僅保留墻槽部分。
161、昨日,葫蘆島市文史辦副主任、地方文化研究會會長張愷新介紹,葫蘆島市有興城古城明清城墻、綏中縣姜女石秦漢古遺址等1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62、獅雄山建筑遺址位于五華縣華城鎮東南3公里的塔崗村南獅雄山。
163、又訊昨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人員在寧夏靈武市寧東鎮南磁灣恐龍化石遺址2號坑展示了被確定為在亞洲首次發現的“梁龍”頭骨化石。
164、204寺洼遺址新石器至青銅時代甘肅省臨洮縣。
165、遺址內出土了大量帶有文字的骨簽,從文字的內容判斷,此建筑的主要職能是管理郡國工官。
166、臨潭陳旗遺址面積為30多萬平方米,經前期調查發現了仰韶中晚期、馬家窯、齊家、寺洼等文化遺存。
167、2014年2月25日,***來到平安大街東不壓橋,看了玉河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展覽和古河堤遺址,沿著修葺一新的河道邊走邊了解河道恢復和四合院修復情況。
168、1999年,希臘約阿尼納大學考古學教授洛洛斯在薩拉米斯島一次徒步旅行中意外發現,島西南沿海地帶一座樹木茂密的山上,可能有阿賈克斯統治的王國遺址。
169、相關專家認為,西樵山石燕巖水下古代采石遺址從考古價值上比特拉卡代羅宮更大,完全可以規劃成可供參觀的水下博物館。
170、大名府位于河北省東南部的大名縣,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歷史上曾幾度繁榮昌盛,境內現有五禮記碑、狄仁杰祠堂碑、朱熹寫經碑等文物和大名府遺址。
171、縣城內還有晉代就開辟為公園的芝山,江南保護最好的宋塔永福寺塔,范仲淹稱為“小海南”的湖中鳥島瓢里山,有朱元璋大戰陳友諒的古戰場遺址等等。
172、截止到昨日,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寧東鎮南磁灣恐龍化石遺址,已發現8只恐龍的化石。
173、記者在杰拉什古城遺址逗留了約1個半小時,除了二十幾個當地人和中國勞工外,在離開杰拉什時只看到兩個西方人。
174、【新華社銀川8月26日電】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寧東鎮南磁灣恐龍化石遺址截至26日,已發現8只恐龍的化石。
175、夾砂繪彩,古陶遺址散見丘阜;林掩故墟,北宋龍窯影青名瓷。
176、湖岸四周,點綴著蜚英塔、劉城廟、龍橋活水、昌江古渡、二圣明燈等“瑤湖八景”,附近有西皮山、呂蒙崗等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的古文化遺址。
177、青龍寺遺址及僧墓內出土了眾多文物,如石燈臺經咒幢、舍利塔、鎏金小銅佛、銀質小佛、小紅陶塔、壁畫殘片、瓦當、開元通寶等。
178、清順治五年(1648年),由四世東科活佛多結嘉措初建于湟源城隅,1723年,因羅布藏丹津事件被毀,遺址在今縣城東百米處,當地稱作“舊寺臺”。
179、綏中石碑地遺址,發現歷史上著名的碣石、姜女石遺址。
180、10年來,探源工程各課題組對黃河、長江和西遼河流域20多處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的都邑性遺址和中心性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
181、先后在東山的東門嶼、南門灣、古雷頭海域發現了五處沉船遺址。
182、遺址內出土了大量帶有文字的骨簽,從文字的內容判斷,該建筑的主要職能是管理郡國工官。
183、江蘇省宗教局一個官員提醒無錫人,如果趙樸初能去實地踏看詳符寺遺址并贊同你們的動議,造大佛的事,或可有七分把握。
184、西樵鎮黨委*記梁耀斌說,接下來將借助石燕巖古采石遺址的新發現,建設西樵山地質博物館;同時利用各項民俗活動,做大宗教文化。
185、昨日,筆者在該縣華城鎮塔崗村獅雄山建筑遺址發掘現場看到,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員仍在現場組織工人進行發掘,目前考古發掘已接近尾聲。
186、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寧東鎮南磁灣恐龍化石遺址截至26日,已發現8只恐龍的化石。
187、姜女石遺址(近處為石碑地建筑遺址,遠處海中的礁石即為姜女石,一大二小似乎是媽媽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
188、上下六百年,日行百公里,訪舊人,尋遺址,記發現,力圖用新聞還原歷史,力圖用長達600天的挖掘,告訴讀者一個真切的天津,一個立體的天津,一個完整的天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