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士造句
“進士”的解釋
101、要知道,每三年一次的春闈,總共才錄取進士五十人。
102、他是進士,然而以他的性格而遇上這種事情,不罵三字經何以泄心中之憤?或許高第不敢見他的面,否則被他飽以老拳、毆打上司的事都可能發生。
103、他于1898年考中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直隸提學使等職。
104、所以他曾在一幅摺扇上面畫了一個崔判官、一個鐘進士、一個張天師,三人因感到無能為力,只要望洋興嘆。
105、蔡興宗自以職管銓衡,每至上朝,輒為義恭陳登賢進士之意,又箴規得失,博論朝政。
106、碑文撰寫者苑曾揚為當地進士,在碑文中透露了清末新政在朝野中的反應,并說明了鄉間修橋鋪路雖然是民間小事,但關乎國計民生。
107、當時的社會風氣普遍認為“中舉中進士”,自然光耀門庭,妻貴子顯。
108、進明擇富貴而張巡擇功名,二人同榜中第,巡為探花而進明僅為進士,又同掌兵事,巡為天下名將而進明階在其上卻寂寂無聞,然而進明一生歷富貴,終老田園。
109、葉泰,字道亨,號雨湖,昆明人,正德十六年(1521)進士,授禮部主事,嘉靖初起為光祿寺丞,擢工部郎中,致仕不出。
110、宋明時期,莆田方氏科舉盛況空前,科甲人物競達360(進士和舉人)多人.
111、“教以慎于接物,推賢進士為務”。
112、傳說,他原是四川籍進士李元溥,因秉公執法,仗義執言,得罪了當朝*貴,辭官隱居于閩南深山古剎。
113、為了中舉人、考進士,被皇家選中,繼而成為官員,但錄取名額實在有限。
114、大歷中,隴西李生名益,年二十,以進士擢第。
115、黃岸是黃帝的一百零一世孫,唐朝的進士,官居廣西桂州刺史,后定居福建。
116、康熙皇帝對陳廷敬有“房姚比雅韻,李杜并詩豪”的評價,乾隆皇帝親書“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的楹聯,對陳氏家族予以褒獎。
117、許杏林說,通過這本《會試闈墨》可以看到,當年有276人中進士,而且有名有姓,非常確切,這與《清史稿》中的記載不盡相同。
118、個山綮公……少為進士業,試輒冠其儕偶,里中耆碩,莫不噪然稱之。
119、在考試程序方面,唐代省試中逐步建立了進士、明經等常科科目三場考試制度,從技術層面避免前場落第再參加后場考試等舞弊行為。
120、,使選官的終決權牢牢控制在皇帝手中,讓進士們對皇帝終生感恩戴德,情愿做牛做馬,效忠前后。
121、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是遣唐留學生,在中國長安進唐太學讀書,后考中進士,常與唐代詩人王維、李白等交往。
122、李瑯以前寫穿唐文那會曾查閱過一些資料,記得大唐天寶四年乙酉科進士試題,就跟這個題材基本相同。
123、他進士官就是個銅打鐵鑄的,盡管隨性做去,只會有好評如潮,人皆稱頌而已,沒人敢說他半個不字。
124、幾日前,他府上的常客康有為,康大學子,可能是覺得自己寫了那么好的策論都沒中進士,心中有些怨氣;又或者,這位先生是想學學清流泣血上書,針砭時弊。
125、播,天寶中舉進士,補校書郎,累授萬年縣丞、武功令、殿中侍御史、刑部員外郎、萬年令。
126、最高一級考試是“殿試”,也叫“廷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考試,考策問,考中者統稱“進士”。
127、壬戌科是春闈,中了壬戌科,自然就是進士出身。
128、晴天霹靂!他穿越了!雷電交加!他的姥爺叫忠賢,姓魏!還好,他不用念八股就能中秀才,還能中舉人,還能中進士!他只要對貪官說:“知道我姥爺是誰不?”。
129、次年,14歲的晏殊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時入殿參加考試,從容應試,援筆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賞,賜同進士出身。
130、這本書的作者,是廣東信宜縣的進士李崇忠,他曾在四川做過小官,雖然沒什么宦跡,卻很擅長科舉文章寫作。
131、第一、二甲賜進士及第,第三、四甲賜進士出身,第五甲賜同進士出身。
132、第三甲的進士賜同進士出身,被稱為同進士或三甲進士,在進士里級別最低。
133、殿試,亦稱廷試,由皇帝或欽命大臣主持,只有貢士才有資格應試,考中者稱為進士,進士中的第一名稱為狀元。
134、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進士及第的天津前賢吳念湖,一生喜詞曲,即使在知府任上,也“嘗酒后耳熱,偕二三友人演南北二劇”。
135、本報訊(記者趙爭耀)4月18日,記者從戶縣文物管理處獲悉,戶縣清代進士陳樹楠題寫的書匾“沒世難忘”,近日在戶縣甘河鎮晏平寨村被發現。
136、進士科也是常科,考取更難,最為尊貴,地位亦成為各科之首。
137、第三任偽縣長鮑文,字功宇,珠海山長人,日本留學生,光緒帝賜其為同進士。
138、‘十年不第進士,則勿謂吾兒,吾亦不謂有兒往矣’……臣佩服嚴訓,不敢弭忘。
139、除為文進士設立的“瓊林宴”外,還有為武進士舉辦的“會武宴”,均群英薈萃、金鼓喧闐、排場浩大。
140、就在司馬光到館閣上任的當月,仁宗皇帝親臨崇政殿策試賢良方正及武舉進士。
141、他沒有父蔭,19歲就中舉,26歲中進士,是靠個人。
142、秦簡生乃是進士及第開始,為官二十余年,先后任過知縣、知州、知府、轉運史等地方官,嫉惡如仇,不考慮個人的禍福進退,為平民百姓稱頌,使王公貴人害怕。
143、郝天挺少年早慧,即以善作詞賦著稱,因早衰多疾,厭倦科舉功名,以后雖曾得中進士,兩次參加廷試,當了太學生,但無意于仕途。
144、二甲三甲的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們卓爾不群到哪里去。
145、孔圣人后裔衍圣公便定天下書生根據文力的不同分別定級,分別是秀才,舉人,進士,翰林,大學士,大儒,半圣,亞圣,圣人。
146、龔春幼年曾為進士吳頤山的書僮,他天資聰慧,虛心好學,隨主人陪讀于宜興金沙寺,閑時常幫寺里老和尚摶坯制壺。
147、三子李景岱乾隆五十九年考中舉人,嘉慶六年考中進士,歷任河北平鄉、邢臺、清苑、獲鹿縣知縣。
148、只有參加進士科考試及第才有踏上仕途的可能,而要進士科及第,少不了要請名師指點,權要延譽。
149、兩人俱是前隋時的進士,后天下紛亂便掛冠而去了,不過,現在好像是香滿樓的幕后大老板!
150、萇印昌對文化的執著,對他的后代影響深遠,他的兒子萇楚裳、萇楚霖都是秀才,五個孫子也都成為秀才,曾孫萇仕周考中進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