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士造句
“進士”的解釋
51、明清時曾將“一甲”稱為“進士及第”,“二甲”稱為“進士出身”,“三甲”稱為“同進士出身”。
52、江騰,原名江無競,1920年出生于廣東省名門望族,祖父為晚清最后一屆科舉考試進士江孔殷,是清末廣東文壇“四大金剛”之一。
53、賞進士擢第,楚兗公象先之孫,皆名家,有士林之譽;一朝以無罪受戮,郡中股栗,天下冤嘆之。
54、明清兩代,崔家共有5位進士、兩位翰林,13人先后任知府、同知、通判等職,可謂詩禮人家,科甲鼎盛,累官進爵。
55、第三甲人數最多賜同進士出身。
56、考中進士的白居易到京畿周至縣做縣尉,對上級不卑不亢,對草民細民比較體恤。
57、乾隆五十八年中舉人后,孔志尚自知中進士的可能微乎其微,便花錢上下打點,經過多方運作,終于謀到了鄧州知縣的實職。
58、與末代狀元劉春霖同科的進士人數說法不一,根據清史稿的記載,1905年末代科舉共有273人中進士,但從《會試闈墨》一書中,卻只有276人。
59、這份康熙年間的報紙公布了三年才有一期的進士題名錄,報紙上清晰可見金榜題名的名單。
60、他本是兩榜進士出身,從六歲發蒙起,整日子曰詩云圣人之言,一口氣讀到三十來歲。
61、江蘇省常熟人,清代書畫家、詩人,性孝友,負才略,工詩文,善繪事,康熙十二年進士及第,有《莘田詩文集》傳世。
62、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63、皇帝十分欣賞,賜他同進士出身。
64、劉家出了一個奇才劉青龍,十五歲成進士被自己壓了一頭,懷恨在心,竟然讓族中長輩毀了自己的智海,讓自己辛辛苦苦修來的文氣全部消失,淪為了廢人。
65、泰寧為宋哲宗賜名,取意泰平安寧,這里自古崇文尚德之風,北宋時期曾經隔河兩狀元、一門四進士、一巷九舉人的輝煌,有“漢唐古鎮,兩宋名城”。
66、其中《李氏族譜序》正文為500字,落款為“賜進士及第直閣學士文天祥拜撰大宋景炎元年丁丑陽月吉旦”;《西平王譜詩》為七言律詩。
67、永樂中,以進士副榜授松江訓導。
68、宋、明兩代以及清朝漢人的名臣能相、國家棟梁之中,進士出身的占了絕大多數。
69、楊氏昆季中,德森先生回國后于宣統三年,應清廷留學生考試及格,授商科進士。
70、題匾者牛瑄,武狀元牛鳳山之子,同治四年乙丑科進士,殿試獲二甲第一,曾任翰林院編修,也是康家女婿,但這些都不是留余匾能夠傳世的主要原因。
71、常科的科目有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道舉科等五十多種,可謂包羅萬象。
72、可我金榜掛名,兩榜進士,再低也不會以從九品從政吧,難道要我假冒不入流的小官來葫縣?
73、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通稱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74、劉墉的曾祖父劉必顯是大清入關后的第一批進士,祖父劉啟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父親劉統勛更是一代名臣,官至東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
75、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光朝年五十中進士,歷任袁州司戶參軍、左承奉郎、秘書省正字兼國史編修、著作佐郎、國子司業兼太子侍讀。
76、沈蘭亭認得他們,沐澤和張開顏,與他同是萬歷二年的進士。
77、陳介石先生是溫州瑞安縣人,出身平民,中過舉人、進士。
78、這是為史料所限,不得不如此,因為進士題名錄、鄉試錄之類的文件傳世者尚多,可據以進行一定程度的量化分析。
79、京都俠少萃集于此,兼每年新進士以紅箋名紙游謁其中,時人謂此坊為風流藪澤。
80、時進士益相習為奇僻,鉤章棘句,浸失渾淳。
81、張津,明成化二十三年進士,官至戶部侍郎兼右僉都御史。
82、結果放榜,兄長考取,弟弟落弟,兄長高孝標又于春試后,考取進士。
83、晏殊14歲應神童試,真宗召他與進士千余人同試廷中,他神氣自若,援筆立成。
84、兩年后,俞先生在京師鄉試中登科,轉年中了進士。
85、中進士后,胡本可擇富庶之地,挑肥缺之官,但他毅然拒之,寧愿到邊遠貧瘠之地貴州。
86、老祠內還保留有“進士”、“武魁”的牌匾,其中一方“秀拔天池”的大匾,正是廣東巡撫部院為清朝嘉慶二十年該村考出的監元第一名張錦元所立。
87、嗚呼,此乃吾家不櫛進士也,嘆爾何不生為男子(咋樣,我老人家也能拽幾句不)。
88、大和二年(828)登進士第,復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
89、孫均銓,清乾隆甲寅恩科舉人,嘉慶戊辰科進士,永順府教授。
90、進入翰林院,才有入閣拜相的可能;其他進士可以擔任地方官、六部官員或監察官;舉人出身就只能從教諭等低品級的小官做起。
91、常科的科目,設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明算、明字、一史、三史、道舉、童子、開元禮等。
92、少年進士,官至極品,衣紫腰金,封妻蔭子。
93、因十多次考進士不弟,改名羅隱,黃巢起義,隱居九華山。
94、林節高之子林起宗,字長巖,清世宗順治三年(1645年)進士,初任永平府推官,公正廉明,清守自持,一塵不染,民賴以安。
95、當時一個金國鐵匠,花八兩銀子得到一位女子,竟是“親王女孫、相國侄婦、進士夫人”。
96、唐調露二年,劉思立為考功員外郎,以進士試策滅裂,請帖經以觀其學,試雜文以觀其才。
97、官報廳在學士府的正南面,兩邊的木板墻上就貼滿了當時的捷報,有中舉人的捷報,有中頭等狀元的,也有中進士第四名的捷報。
98、這一類新進士人“重詞賦而不重經學,尚才華而不尚禮法”(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
99、進士黃德溫,曾任兵部武選司主事,后升吏部考功司主事。
100、橫眉南北分別刻有“旌表已故儒童陳讓妻陰氏節孝坊”、“賜進士出身署滎陽縣事山右張翼立”字樣,浮雕精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