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詔書造句

    “詔書”的解釋

    詔書[zhào shū] 詔書 詔書(zhào shū)是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書。在周代,君臣上下都可以用詔字。秦王政統一六國,建立君主制的國家后,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號稱皇帝,自稱曰朕。并改命為制,令為詔,從此詔書便成為皇帝布告臣民的專用文書。漢承秦制,唐、宋廢止不用,元代又恢復使用。明代用詔書宣布重大政令或訓誡臣工。
    用“詔書”造句 第6組

    51、日本天皇寡廉鮮恥行同狗彘,好一個“投降”的“終戰詔書”。

    52、臣又見詔書,令宗室勛賢作鎮籓部,貽厥子孫,嗣守其政,非有大故,無或黜免。

    53、哪曉得詔書下了半個月之久,勤王的兵馬一個也沒有,元人兵勢日迫一日,朝臣只急得仰屋而嗟。

    54、圣上,快下詔書,命隴西之駐軍快速來援,可解一時之困呀!

    55、四年二月,太常王黼編類《明堂頒朔布政詔書》、《條例》、《氣令應驗》,凡六十三冊,上之。

    56、她既垂簾聽政,又親手下達了宣統皇帝的退位詔書;與同治皇后阿魯特氏備受慈禧冷遇不同,她是慈禧中意的兒媳。

    57、臣元年十一月被公車司馬令所下州郡,八月甲申詔書征臣,更賜安車、衣被、茵蓐,以禮發遣,光寵并臻,優命屢至,怔營竦息,悼心失圖。

    58、霖淵國的蒙狎和錢豹為木頭和閔柔帶來的賀禮也是一紙詔書,蒙狎在詔書中公告天下,只要雪云教奉公守法,不干涉國政,就大力支持雪云教在霖淵國發展。

    59、劉辯改元后的第三天,董卓主持群臣大會,申明劉辯年幼愚昧,不配當一國之君,接著逼迫何太后下詔書廢劉辯為弘農王,另立劉協為皇帝。

    60、頃之,坐詔書脫誤,左遷驍騎將軍,積其前事也。

    用“詔書”造句 第7組

    61、郭桓貪贓舞弊造成了極為惡劣的社會影響,朱元璋親手書寫詔書羅列郭桓等人罪狀,下令處死包括郭桓在內的六部侍郎及各地方的官員一萬余人。

    62、相傳天授二年臘月初一,西京長安大雪紛飛,武則天飲酒作詩,乘興醉筆寫下詔書:“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63、奉今年二月被州郡所下三年十二月辛酉詔書,重賜安車、衣服,別駕從事與郡功曹以禮發遣,又特被璽書,以臣為光祿勛,躬秉勞謙,引喻周、秦,損上益下。

    64、笙篁妙諦,鐘磬清音,禮部尚書孔思手捧詔書登上祭天壇,跪讀詔告曰:天之興楚,地之尊王。

    65、靈太后臨朝,三公郎中崔鴻上疏理壽興,詔書追雪,贈豫州刺史,謚曰莊。

    66、公元1413年3月3日,在威嚴的紫禁城中,明成祖朱棣以一紙詔書告諭天下:設立貴州布政使司。

    67、比如后趙國主羯人石勒推崇僧人佛圖澄,下詔書“中州胡晉略皆奉佛”。

    68、瑞王爺威嚴的微紫面膛滿是無奈,甩了甩詔書,攤著胳膊,頗有捶胸頓足的趨勢。

    69、據說有一年長安大雪紛飛,武則天飲酒作詩,乘興醉筆寫下詔書:‘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

    70、明英宗為此下詔書,明令今后州縣官員有罪,不再加杖刑,此后,杖打懲罰州縣官員的就少了。

    用“詔書”造句 第8組

    71、周延拿出一份文件,讓威廉五世在上面蓋了個戳子,這就算帝國出了新詔書了。

    72、盡管此文明確指出,太后下嫁詔書確曾在宣統元年(1909年)被清朝內閣中書劉啟瑞所發現,似乎不容置疑,不過其中還有如下令人莫解的問題。

    73、她乘酒興醉筆寫下詔書“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74、正元二年(255年),正月,他們假稱受太后詔書,在壽春(今安徽壽縣)起兵,傳檄州郡,討伐司馬師。

    75、王愛卿,你是當朝第一武將,這次就由你代本皇攜詔書前去向四大家族問好。

    76、該誥命詔書為卷軸式裝裱,正面為絹,背面為宣紙托表,非常精致。

    77、如今一見詔書此語,大驚,乘追鋒車晝夜兼行,從白屋到京城,四百多里,一夜而至。

    78、果至,胤單衣鹿巾,執經卷,下床跪受詔書,就席伏讀。

    79、作者搜集了大量史料,包括詔書和上諭,均鑿鑿有據。

    80、此時他卻已擴展到極限,兵力畢竟有限,便于十一月底,同意了袁紹請人入京求董卓發下調停詔書,兩家表面言和。

    * 在線查詢詔書造句,用詔書造句,用詔書組詞造句,包含詔書的句子。
    詔書

    關于詔書的詩句

    關于詔書的成語

    其它詞語造句

    相關鏈接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