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造句
“清朝”的解釋
101、清朝時候,這條百米小巷曾因毗鄰藩臺衙門而得名.
102、林中有奇鳥,自言是鳳凰。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阮籍
103、傳統的童蒙歷史教育在清朝晚期遇到了沖擊和挑戰。
104、貴州省偏處中國西南之隅,歷史上也一直被歸于“蠻荒之地”,直到清朝中期才基本形成今之貴州疆域。
105、訟師代寫訴狀的業務技術在清朝已經達到成熟和高超的境界。
106、清朝改土歸流以后,受封建禮教和漢文化的影響,傳統的土家族自由婚姻演變為許多新的婚姻習俗。
107、記者周曉陽攝影李文彬坐落在南岸區雞冠石慈母山的法國教堂是南岸區唯一一座天主教圣堂,始建于清朝,至今已經有百年。
108、小村的大禮服就像男孩的尺碼,據說在小村出使清朝的時候,曾被別國的外交官稱為“老鼠公使”。
109、明朝檔案中雖有民間俗稱為“免死牌”的“金書鐵券”,但與清朝檔案相比,整個明朝檔案并不算多。
110、清朝的另一著名店號“澹然齋”的作品,在紫金城博物館中也均能找到。
111、先后戰勝了清朝和俄國,通過甲午戰爭將勢力范圍擴到朝鮮,割硫球及臺澎。
112、南甸宣撫司署座落于梁河縣城遮島,始建于清朝咸豐元年,歷經三代土司近84年的不斷擴修,最后落成于民國二十四年。
113、這里有漢代盛裝食物的青銅鼎,有清朝晚期酒樓和大戶人家使用的不同食盒、碗碟、米缸,還有買賣開張敲打的九音鑼等等。
114、清朝另一位一品重臣則干脆把“多磕頭,少說話”的處世經傳諸子孫,冀望他們在官場上如魚得水永保富貴。
115、慘白的月光下,依稀看清楚對方穿著一身淡紅色的清朝宮裝,披頭散發,眼睛突出,鐵青帶著尸斑的臉上帶著幾分猙獰,嘴里憤怒地嗷叫著。
116、小七孔風景區名字源于清朝道光年間修建的一座七孔古橋,古橋橫跨在美麗的響水河上,是古代黔南通往廣西的交通要道。
117、清咸豐朝帝師杜受田(今濱城鎮人)一生憂國恤民,在晚清朝野頗有影響。
118、修復中的樂山外城墻位于樂山大佛對面肖公嘴至岷江大橋濱江路段,長約200米,高7米左右,系清朝咸豐年間修建。
119、其中,華世奎位列榜首,一方面是華的書法造詣出類拔萃,另一方面華世奎曾任八旗官學教習,是清朝賞加二品頂帶的大臣,可謂官高爵顯。
120、清朝時,澳門還叫濠境,幾乎是個小海島,現在從珠海到拱北關閘一帶,其時還只是一條河涌小徑,因內有濠江,故名濠境,濠江的邊關境地之義。
121、清朝有康熙乾隆兩帝的全盛的治績,也有白蓮教匪,發匪,捻匪的擾亂。
122、自清朝宮窯設立,景德鎮開始對瓷土資源進行規模開采,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
123、從《詩經》慨嘆的“天降喪亂,饑饉薦臻,無以卒歲”,到清朝《履園叢話》描寫的“蝗旱不登,餓殍載道”,饑餓曾經長時間和中國人如影隨形。
124、嶺南服飾博物館館長屈汀南對記者說,展館有一款清朝光緒時期的納紗刺繡龍袍,價值上百萬元,是向波士頓華僑借回來參展的。
125、康熙十八年的特科——博學鴻儒在當時頗受矚目,在清朝歷史上也堪稱盛事。
126、唐代出家為僧、尼須通過考試;清朝中葉后,因為戰亂,很多底層的人,乃至難民為求生或避債而出家,所以長期給社會造成出家人避世的錯覺。
127、清朝初期,為綏撫北方各少數民族,行圍尚武,治兵振旅,統治者設立了木蘭圍場,定期進行木蘭秋。
128、從擬定的清史目錄看,通紀分為清建立、入關、康熙之治和雍正改革、乾隆統一中國、清朝中衰、外國侵略和農民戰爭、清自強運動、最后衰亡8卷。
129、回憶當時見面的情景,溥仁一見州迪一身清裝打扮,劈頭就勸他:“不要眷戀清朝,不要搞特殊化,改去清裝,做回一個尋常百姓。
130、2004年1月,原陽縣大賓鄉馬頭村的幾位農民在稻田中挖出了明代萬歷年間的《皇經碑》和清朝乾隆年間的五佛寺《重修碑記》。
131、一刊清朝道光年間的皇朝地圖現身海王村公司的2005年春季書刊資料拍賣會,將于本月15日拍賣。
132、在一排響箭凌空飛射之后,一隊身穿清朝軍服的騎兵立刻飛身上馬,前去救援。
133、當年的清朝有著世界第一的GDP,卻照樣沒能阻止列強們的瓜分豆剖。
134、但要完全由自己控制并不容易,經過一番接觸,他感到“常勝軍”人馬精良卻專恣跋扈、狂傲不馴,清朝官員根本不能過問,更無法鈐制。
135、第六卷之清朝鯤翔魚躍紋紅絲硯。
136、船只年深歲久,到清朝初期便淹廢無存,行人叫苦。
137、在清朝,川南、川北民間還將泡菜作為嫁奩之一,足見泡菜在人民。
138、還有人不辭辛勞追溯牡丹千余年來的發展軌跡,并指出早在唐朝時期,牡丹就因艷冠群芳被譽為“花王”,清朝時慈禧曾封牡丹為國花,并在頤和園建國花臺。
139、美國若屈服中國將重建清朝附庸國體系。
140、后因清朝后期和民國時期,戰火紛飛,民生涂炭,盜匪出沒,妖魔橫行,青蓮觀逐漸頹廢。
141、崇禎不該死,因為他是被李自成滅掉的,所以李自成在清朝所修明史里面的分類,是流寇。
142、清朝初年北京某街住著不少親王及太監,穢聞丑事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