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造句
“普通話”的解釋
101、 粵方言將仍是一種交際語,但也要推廣普通話。
102、 巴里坤方言中與普通話的不同詞匯。
103、 可以說這在廣東省也是一個特殊的地方,是北方文化的一個新園地,大家都講普通話,大家都感到沒有受歧視。
104、 請講普通話,請寫規范字。
105、 她十分喜歡這個演講,尤其是白巖松“優美的普通話”。
106、 他們得知我是內地人后對我異常友善,甚至用流利的普通話與我交流。
107、 在四大洲中,數百萬的男女以英語為母語,而世界各地另外數百萬人以它為第二語言或外普通話言。
108、 大家都說普通話,大家都寫規范字。
109、 這種變化的內容是學生方音中部分字的發音在音系允許的范圍內更加接近普通話,以及新的韻母和聲韻配合關系的出現。
110、 山東壽光方言的比較句和反復問句與普通話有一定的差別。
111、 這一部分主要是將莒縣方言與普通話進行橫向比較。
112、 講普通話,寫標準漢字,用文明語言,做一個文明人。
113、 兒子降生后的頭一年半在北京度過,那里是中國的首都、標準普通話的發源地。
114、 因此在校期間,我通過了硬筆書法,計算機,普通話等的等級考試。
115、 臨滄方言與普通話在語音系統上既有內在的廣泛聯系,又有較為顯著的差別。
116、 開發包括網絡自學系統、教師輔導答疑系統、相關教學資源庫、網絡化模擬考試系統等普通話輔助教學系統,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
117、 屯溪方言詞正日益受到其他方言尤其是普通話的影響和滲透。
118、 我們積極鼓勵英語學習,同時我們也鼓勵學習其他語言,比如阿拉伯語、西班牙語、漢語普通話、印地語和烏爾都語等。
119、 例二,北京奧運入場式只有一位英語播音員,他的發音是地道的英語普通話。
120、 也不都是編的啦。你…你講普通話。
121、 本文介紹一種以男聲的合成參數為基礎,通過轉換規則,合成出普通話女聲音節和詞語的方法。
122、 對小型企業客戶,弗萊森電訊公司提供西班牙語、朝鮮語、普通話、廣東話和越南語服務。
123、 贛語鉛山話形容詞的生動形式與普通話及其它方言相比有鮮明特色。
124、 由國家語委專家編寫。除對詞語的讀音進行規范外,特別標注了輕聲及兒化,有助于讀者克服學習普通話中的難點。
125、 好學上進的英語母語者可以學習另外一門正急速發展的語言,如西班牙語,中國的普通話或阿拉伯語,從而能夠與這些國家通曉多種語言的人才相抗衡。
126、 研究青海省農村普通話應用狀況,可借以了解西北農村地區“推普”工作進程。
127、 張律師能說流利的英語和普通話,也會說基本的廣東話,臺語和法文。
128、 漢語普通話作為標準的漢語發音,在中國已得到普遍推廣,并已在全國范圍內得以公認.
129、 第五部分:“凌河方言音系與普通話音系比較”,將凌河語音與普通話作聲、韻、調的對比研究,列出二者的對應關系。
130、 孫耀威歌聲同酒井法子都幾夾,但酒井用普通話演繹歌曲就令人更有驚喜。
131、 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具有法定地位,屬于政府行為,是全國性推普工作中一個關鍵性和不可缺少的主要環節。
132、 許多用人單位也會核查應聘者是否會講普通話。
133、 江蘇的“推普”工作給江蘇的語言面貌帶來了變化,總的趨勢是向普通話靠攏.
134、 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通過普通話等級證書,二級甲等.
135、 由于大部分時間都待在上海等中國內地城市,所以我總覺得仿佛全世界都在講普通話。
136、 同時,比較并討論了余干方言和普通話體表現上的異同。
137、 丁雅芳導師,畢業于師范大學中文系,從事中文教學工作近三十年,具有專業標準普通話考核證書。
138、 從小講普通話長大的中國孩子通過拼音將口語和文字聯系起來,而從小講其他方言長大的孩子則用它來學習普通話發音。
139、 方言與普通話語音對應規律是方音辨正的重要依據。
140、 這三個民族通常條件下都能用普通話作為第二語言來與人交流。
141、 隨著蘇里南中國社區的增長,有兩份華文報紙和一個15人的小電視臺每天都用普通話發行和播放了。
142、 酒店招聘男公關20名:要求:18至45周歲,身高168公分以上,性格開朗,品貌氣質佳,具有親和力普通話標準。
143、 通過對文山壯族學生普通話水平測試結果的分析,明確了正音才是壯族學生學習普通話的“癥”和“本”。
144、 浚縣方言的人稱代詞跟普通話相比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145、 大力推廣普通話,搞好語言規范化,這是我國建設現代化的迫切需求.
146、 坦白講,如果你的孩子三年級了還沒有開始學習普通話,他或她將不會有什么出息。
147、 到浦東,尤其是陸家嘴,都說普通話,說上海話是沒有文化的表現,有點像美國土著紅種人。
148、 這種語音特點使河南人使用普通話時尖音突出。
149、 株洲縣入學習普通話聲母有一些難點和失誤。
150、 當地居民擔心這樣的轉變,會給從沒學過普通話的老廣州人帶來不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