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造句
“小說”的解釋
151、 這篇小說情節完整生動,人物性格鮮明,但白璧微瑕,個別語句還欠推敲。
152、 這部小說寫得平淡無奇,讀起來乏味得很。
153、 盡管身體越來越虛弱,他仍然繼續寫小說。
154、 這兩部小說雖取材不同,但同工異曲,效果一樣好。
155、 自從看了這部愛情小說后,她就陷入一種神魂顛倒的夢想中。
156、 看完她的小說,讀者都可以了無掛念,安安穩穩的睡個覺了。
157、 這篇小說雖然情節復雜,作者卻能處理得有條不紊,十分精彩。
158、 如果說福斯特的小說不具有亨利?詹姆斯扭捏作態的藝術風格,那是因為福斯特希望體現人世滄桑的變幻無常,而不是創造一個毫不相關的審美世界。
159、 作者對這篇小說的主角著墨不多,反而喧賓奪主地描寫了許多配角的生平。
160、 想不到他第一部小說就寫得有聲有色,深受讀者喜愛。
161、 讀過清代以前幾本大小說的人,已看了不少傳統中國社會百孔千瘡的地方。
162、 在你最喜愛的狄更斯小說中尋找那顆熱烈的心,在那里,19世紀的倫敦看起來人聲鼎沸、煙霧繚繞、摩肩接踵,但卻正處于一個庸俗的矛盾狀態之中。
163、 這篇小說情節不緊張,語言也不美,讀起來真是枯燥無味。
164、 他的這篇小說在藝術處理上可以說是別具匠心,不同凡響的。
165、 愛情無疑是世間最可寶貴的一種經驗。人在愛的時候處于一種微醺的陶醉狀態,會覺得天比平時藍,陽光比平時明媚,生活比平時美好,就連令人很難直面的宇宙的空曠無意義似乎也不再那么令人絕望。這就是世上有那么多謳歌愛情的詩歌、小說和藝術品的原因。
166、 李小姐發表了一篇小說,而且還結交了一位編輯,真是一石二鳥。
167、 他平時讀西方國家的小說時,總為小說里出現的男女情話過分露骨、過分放肆和過分直來直去的濃厚韻味而驚嘆。代助認為,讀原文的話看,這些趣味還勉強可以,但不適宜譯為日文。
168、 讓我將這部小說改編成劇本,我一直不敢動手,因為我怕操刀傷錦,把原作改壞了。
169、 這篇小說看起來荒誕不經,可實際上是一部出色的諷刺小說。
170、 瓊瑤的小說曾風靡一時,深受某些年輕讀者的喜愛。
171、 奧斯丁的理智與節制增進了女性敘事權威的成立,特點是間接性和迷糊性敘事,指桑罵槐的嘲諷,由小說需要決定寫作手藝。
172、 這部小說旁敲側擊地反映出了封建官場上官員們的丑惡嘴臉。
173、 年青時代,他把詩當作生命,但情隨事遷,現在已寫起小說來了。
174、 飛檐走壁:舊小說中形容有武藝的人身體輕捷,能夠跳上房檐,越過墻壁。
175、 這部小說中的人物事件絕非子虛烏有,它是現實生活的藝術加工。
176、 庶子在明代的小說中的形象,常是卑鄙愚昧、不學無術,小說必定是反映著當時的社會評價。
177、 看完她的小說,讀者都可以了無牽掛,安安穩穩的睡個覺了。
178、 他看小說時就會手不釋卷,但對教科書卻興趣缺缺。
179、 這部小說即將出版,人們早就拭目以待了。
180、 鴛鴦蝴蝶派小說多描寫才子佳人、郎才女貌的故事,內容大體雷同。
181、 這部小說塑造了一個有血有肉、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讀后讓人久久難忘。
182、 這兩部小說的創作風格迥然不同,各有特色。
183、 這部小說的人物描寫生動細膩,讀來使人如見其人。
184、 他如饑似渴地讀書,從古典作品到流行小說,從洛克、霍布斯、休姆到斯賓塞、尼采、馬克思無所不讀。
185、 她們中最勇敢的是維奧拉,她出生在意大利以外,金發碧眼,她和柯西莫的感情糾葛是小說中最激烈,最不同凡響的一部分。
186、 哪一部優秀長篇小說不是作者慘淡經營的結果?
187、 她說,在她的新長篇小說脫稿之前,她把其他的一切事情都束之高閣了。
188、 那是一個明白無誤的虛點,像襪子上的一個洞,別人看不到,我自己心知肚明:我標榜的那一路小說其實是在簡化生活。
189、 總之,關鍵時刻用點險筆,這是金庸小說情節吸引人的一個重要因素,也可以說是一種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寫法。
190、 這部新小說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家世小說。
191、 由于在主流文學所提供的道德與審美境界中,同樣對這種心理壓抑無法給予直接滿足,因此武俠小說中那些仗義疏財和殺富濟貧的俠客,才成為大眾普遍喜愛的文化消費對象。
192、 人生哪能真如小說一般,出現那么泛濫的一見鐘情?人生更多不過是一次又一次的擦肩而過罷了。
193、 這部中篇小說塑造了一位臨危不懼,英勇頑強的英雄形象。
194、 你真是生花妙筆,小說中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
195、 這本小說看起來枯燥無味,一點也不吸引人。
196、 這一部描寫癡男怨女的小說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
197、 他的這篇小小說,真可謂匠心獨運,構思太精妙了。
198、 科幻小說有許多種,有些確實在進行社會思考或隱喻現實,但我的不是,相反,我總是試圖用現實隱喻科幻。
199、 這篇小說創意造言皆不俗,實屬佳作。
200、 小王業余時間愛寫小說,劉主任便認為他不務正業,經常批評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