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學造句
“太學”的解釋
太學[tài xué] 太學 (中國古代的國立最高學府)太學是中國古代的國立最高學府。太學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學的稱謂各有不同,五帝時期的大學名為成均,在夏為東序,在商為右學,周代的大學名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 漢武帝時,采納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的建議,于京師長安設立太學。王莽時天下散亂“禮樂分崩,典文殘落”,“四方學士多懷協圖書,遁逃林藪”,太學零落。 當東漢光武帝劉秀稱帝后,戎馬未歇,即先興文教。東漢太學始創于建武五年十月(公元29年),漢光武帝起營太學,訪雅儒,采求經典闕文,四方學士云會京師洛陽,于是立五經博士。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學講堂"長十(丈)丈,寬三丈"。永建六年(130),漢順帝詔修:趕學,"凡所造構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竟達11.2萬人,營建規模達到了空前的水平。至漢質帝時,太學生人數已有3萬余人。
用“太學”造句 第6組
51、 只是蔡京聚斂極重,又多用讒佞之臣,殘民以逞,到了被太學生上書請誅民賊的地步,讓他為相在感情上實在令高強無法接受。
52、 郝天挺少年早慧,即以善作詞賦著稱,因早衰多疾,厭倦科舉功名,以后雖曾得中進士,兩次參加廷試,當了太學生,但無意于仕途。
53、 以此宦家公子、富室子弟,到不愿做秀才,都去援例做太學生。
54、 而且還仿照中國科舉制度,以儒家經典取士,從鄉塾到太學,都學習和使用漢文。
55、 隨著臺上老者出了第一道題目,臺下擠成一堆的太學學子和洛陽才子們開始鬧哄哄地琢磨吟誦起來。
56、 唐代詩人李涉(曾任太學博士)乘船前往九江,經皖口時遇強盜攔截。
57、 詔允后,邕親自書丹于碑,命工鐫刻,立于太學門外,碑凡46塊,這些碑稱《鴻都石經》,亦稱《熹平石經》。
58、 空蕩蕩的太學前院,強烈的日光將石碑閃成數道耀眼的的光芒,誦讀的聲音自背后傳來,余下的便只見載我來的馬車在經文碑之后煢煢孑立。
59、 上位后于永安元年創建國學,設太學博士制度,詔立五經博士,為南京太學之濫觴,韋昭為首任博士祭酒。
60、 解放前,這里出了進士1人,舉人7人,貢員1人,貢生6人,秀才45人,太學生33人。
61、 戎嘉成的29世孫戎國治(太學生),因不愿出仕外族,攜妻來到冊堂尋訪祖宗舊址,于是卜居此地。
* 在線查詢太學造句,用太學造句,用太學組詞造句,包含太學的句子。

關于太學的詩句
其它詞語造句
泰安造句
眾口紛紜造句
苔原造句
鎖在造句
索求造句
梭巡造句
孫竹造句
拋撇造句
誤國殃民造句
整肅造句
素淡造句
俗曲造句
南宋造句
聳拔造句
聳動造句
蒼耳造句
鐵絲造句
司南造句
私貨造句
碩壯造句
打冷槍造句
菜葉造句
剛愎造句
鼎鐺玉石造句
豎線造句
泣血造句
曲筆造句
嗯哼造句
扯鈴造句
舌苔造句
崆峒造句
花蝶造句
蝶衣造句
打援造句
臉盆造句
拜佛造句
勁拔造句
哼唱造句
鹽湖造句
馬前造句
貼春聯造句
龍鳳造句
林下風氣造句
勸和造句
破解造句
矮化造句
追索造句
打頭炮造句
嘴軟造句
鉛錘造句
秤錘造句
炊火造句
展銷會造句
人叢造句
瞬移造句
掉頭造句
掉進造句
打派仗造句
濫用職權造句
吃奶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