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造句
“士大夫”的解釋
51、 民本主義思想是中國歷史重要的文化和精神遺產,是幾千年封建社會中君主和士大夫階層的統治之道。
52、 明朝文學家沈德符因其父是一位史官,深受影響,自幼喜聞朝野故事,同當時士大夫及故家遺老、中官勛戚多有交往,近搜博覽,博洽多聞,尤明于時事和朝章典故。
53、 以此而言,岳飛的北伐是難容于士大夫的,他的死也是必然的。
54、 第三個原因,是士大夫階級好排斥異端,如朱彝尊的《云岡石佛記》,即其一例,宜其湮沒千余年,不為通儒碩學所稱道。
55、 呂布既然死了,曹操卻不好再對死人太過刻薄,命人把他的尸首裝殮了用士大夫之禮安葬呂布。
56、 對于這本因許多穢褻描寫而為封建士大夫所不齒的小說,張竹坡以其獨特的藝術鑒賞力寫下了“第一奇書非淫書論”的評語。
57、 寄情山水是在對自然山川的靜觀寂照中感悟人生,山水畫成了中國文人士大夫寄托情懷的載體。
58、 士大夫隨大王久勤苦者,亦yu望尺寸之功如純言耳。
59、 甑子糕有其熱乎乎、甜滋滋、香馥馥且松軟爽口等諸多獨到之處,所以上從士大夫,下至平民百姓,無不青睞。
60、 有什么不好的,不就是說您改嫁、還出賣后夫,溝通金人那點兒事嗎?這些士大夫,不能為國出力,只會坐在那里嚼牙花子!
61、 廷式使人申前好,而女子之家辭以疾,乃以傭耕,不敢姻士大夫。
62、 那些士大夫大多是當地碩儒名士,具有很高的聲望。
63、 魏忠賢盜竊威福,士大夫靡然從風。
64、 士大夫既經食祿,不得與民爭利,征取有制,海內稱便。
65、 官民因循守舊,習于茍且時日很長,士大夫多不恤國事,贊同俗流陋見取媚于眾。
66、 楚國從君王、士大夫到平民百姓,對鳳凰的熱愛與崇敬,達到了無出其右的程度。
67、 此人三十有余,身材高挑,面容英俊,牙齒光潔,比想象的士大夫年輕許多;衣著樸質朝服,但每條絲線縫針,皆為對稱,頗為工整,可見其宮廷之外,也是很有品味。
68、 士大夫家為減輿從、毀丹堊,婚嫁不用音樂,豪猾率家遠避。
69、 東周時期講求“列鼎而食”,根據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士大夫五鼎的等級制度,可以看出,此墓主人的身份應為地位較高的士大夫。
70、 據介紹,北魏時期,濟南士大夫即在附近建起了“曲水流杯池”,也就是王府池子。
71、 流連風景,寄情歌舞,成為了大多唐代士大夫燕居之暇的娛樂。
72、 如五代清議亡,士大夫盡失忠義之氣;而宋朝清議之風復起,士大夫遂“以名節為高”,仁人志士能做到臨難不屈。
73、 可以作文武官員的次等朝服,也可以作諸侯士大夫燕居的晚禮服,還可以作帝王不視朝時的便服。
74、 反對新法的士大夫,如司馬光、歐陽修等人,思想雖然比較保守,但卻都是深受朝野倚重的碩儒,王安石未能得到他們的支持,是我朝的重大損失。
75、 當時的士大夫文人,初了高談闊論、玩弄詞藻,搞點詞賦駢文外,啥也不會,嚴重脫離社會現實,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
76、 縉紳士大夫苦空僧行,禮拜連座者,人千人萬。
77、 凡才名之士,雖未薦擢,皆引致門下,與之游宴、講論、賦詩,士大夫以是稱之。
78、 由于原先朝鮮的民間教育都掌握在兩班豪門和儒林士大夫手中,這些人當然也都是大大小小的地主。
79、 凡吳中賢士大夫、騷人墨客曾經賞鑒過者,皆有題跋在上,不消說得;就是四方名公游客,也多曾有贊嘆頂禮、請求拜觀、留題姓名日月的,不計其數。
80、 母蕭太后奉遺詔攝政,任室昉、韓德讓及耶律斜軫、耶律休哥等以為輔佐,和輯契丹貴族,任用漢人士大夫,積極整治弊蠹,改革法度。
81、 陽泉爭礦運動的高漲,激勵和鼓舞了全省人民爭回礦權的意志和決心,而“官吏知民力率不可當,士大夫多起抗爭”。
82、 他要士大夫放棄章句小楷之積習,而把科學工程懸為終身富貴的鵠的。
83、
84、 據朱亮介紹,東周時期講求“列鼎而食”,根據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士大夫五鼎的等級制度,可以看出,此墓主人的身份應為地位較高的士大夫。
85、 在士大夫們看來,‘以人為畜’不但是丑陋之極的行為,也將導致世風日下、國無寧日。
86、 “士大夫之子弟茍無世祿可守,無常產可依,而欲為仰事俯育之計,莫如為儒。
87、 相比于西方傳教士,魯迅先生更了解明代士大夫心中的矛盾和掙扎,他說袁宏道“正是一個關心世道,佩服‘方巾氣’的人”。
88、 “頗聞京門士大夫,遭虐尤甚,……雖巨富之家,寡有全者,刻密云一帶,龍種所聚,大都面有饑色,身無完膚。
89、 書畫頗自矜貴,一縑半素士大夫爭寶之。
90、 沈默終于服氣了,他向來認為士大夫的犯言直諫中,隱藏著沽名釣譽的私人目的。
91、 吾為益州征強敵,師徒勤瘁,不遑寧居;今積帑藏之財而吝於賞功,望士大夫為出死力戰,其可得乎!
92、 北宋王朝是一個崇尚文教的時代,開國之初,宋太祖就定下了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的祖宗家法。
93、 人妖顛倒指鹿為馬的年代,士大夫作為社會良心的體現,都會站出來主持正義,維護道德。
94、 翻閱史書,以匡濟天下為己任,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士大夫,代代不絕。
95、 因為他們都是讀書人出身的士大夫,士大夫為人處事的特點是“行己有恥”,遇沮而退,而不是沒臉沒皮,忍恥求進,潛身縮首,茍圖衣食。
96、 一個罷了釣竿,一個收了斤斧,林泉下偶然相遇,是兩個不識字的漁樵士大夫,他兩個笑加加地談今論古。
97、 其次,請看《儒林外史》第二回,王孝廉村學識同科;周蒙師暮年登上第:原來明朝士大夫,稱儒學生員叫做“老友”。
98、 從而聲譽鵲起,很受士大夫青睞,有“供春之壺,勝于金玉”。
99、 原來,在封建時代,不少達官顯貴、士大夫自詡清高,不肯出門親自賀年,便派仆人送紙帖以示恭賀。
100、 昔毛玠在朝,士大夫不敢靡衣偷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