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君造句
“國君”的解釋
51、 他,宮自傲,西穹國君,狂妄自大,目中無人,得不到她寧愿毀了她。
52、 七十子之徒賜(子貢)最為饒益,原憲不厭糟糠,匿于窮巷,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
53、 龍座之上,身著皇袍的易國國君端坐,如龍似虎的目光看著自己的兒子,威嚴之后則是疲憊不堪的身軀。
54、 風起處,驚散了那傲來國君王,三街六市,都慌得關門閉戶,無人敢走。
55、 周公旦決定,將原來武庚統治的地盤劃為衛國,把平叛有功的康叔改封為衛國國君,將殷朝舊墟朝歌作為衛國國都,管理殷民七族。
56、 1號墓主,是倗國國君夫人畢姬。
57、 記者萬國君攝影王歡昨天,陳女士因參加了一場抽獎活動,在家中懊惱不已。
58、 有扈國君因病在床,夏啟率兵親到床前,將有扈國君殺死,并將有扈國君子孫也是夏啟的表兄弟們,降為牧豎,苦賤不堪。
59、 假發套,身穿氅衣,項系圍巾,很像路易十四時代的法國君主。
60、 出自子姓,是商朝開國君王湯王的后裔。
61、 騎士團鼎盛時,實際可以看作是歐洲的“幕府時代”,其也就成為教皇和各國君主妥協后的“替罪羊”。
62、 他就是西越國君慕容昊天,在位將近二十年,是位憂國憂民深得民心的好君王。
63、 自從有熊國國君少典娶有?f氏為妻而生下黃帝和炎帝之后,晉南、豫西和關中的東沿一帶就成為人類早期文明的萃聚之地。
64、 早期和中期的楚國君臣比較注意律己和節儉,關注民間疾苦,因而形成了某種政清人和的局面。
65、 高下在心,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
66、 從墓葬形制,器物組合,青銅器的精致,大量的精美玉器,尤其是多達574件的綠松石、瑪瑙串珠等推測,墓主應是逄國某一國君夫人。
67、 國君已病入膏肓,無藥可醫了,夫復何言?
68、 王子袁牧為了奪取王位,暗中派出死士冒充羌國使者以獻畫為名刺殺了斐國君王袁孟琦。
69、 邯鄲作為趙國的都城有些年頭了,一開始以臟亂差名聞天下,自從雄材大略的趙武靈王當國君后,推行“胡服騎射”。
70、 程嬰腆顏求生,那算得上義士,不過如果我不以此報答趙氏的恩情,恐怕國君千金的賞賜就拿不安穩了?
71、 羽受天命,與國君一起變法,知道其艱難困苦,可是不愿埋天怨地。
72、 出此題者,不外乎是想體現國君愛民之心,而沐言也不會傻到現在寫首針砭時弊的詩句來。
73、 燮國國君初喪,有傳聞國君遺詔有詐,新君名不正嚴不順。
74、 從秦至清的帝制時代,值得稱道的好皇帝屈指可數,除了打天下的開國君主,大多數守成君主,實在難以恭維。
75、 中國古代的起源在中原地區,而楚國最初只是偏遠的不毛之地,周朝的時候封爵,公侯伯子男五級,楚的國君只是子爵。
76、 正是海闊憑魚躍,九丘國國君哪里惹得起苗家先祖?委屈的跟孫子似的,任他想干嘛干嘛,所幸苗家先祖不是貪得無厭之人,只要了苗圃城,改名苗圃國。
77、 于是吩咐內侍,準備延接典禮,對三苗國君特加優渥,讓他心悅誠服。
78、 從國君到百姓,“巧偽趨利”現象帶有普遍性。
79、 宋襄公在平定齊國君位之亂后,野心迅速膨脹起來。
80、 為了讓呂子能成為別人眼里的貴人,國君甚至都在節衣縮食。
81、 啟奏陛下,臣愿意接手木夏國,暫代國君職位,只是皇后日日守著這后宮。
82、 死者有士的身份,是國君的臣下,猶如國君的股肱耳目,彼此有恩情。
83、 左右兩公子都怨恨朔向宣公進饞言陷害太子伋,自己取太子位而代之,于是起兵攻打惠公,另立伋的弟弟黔牟為國君。
84、 當時的隨行大夫都有負責相禮的任務,為自己的國君安排好各種應酬禮節,要命的是不但魯昭公自己,連他這次帶來的孟僖子也不善于禮儀。
85、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學”。
86、 使者此時即將向聘問國國君行聘享禮,所以要‘襲‘而執圭。
87、 至次年之春,諸國赴會者,接踵不絕,惟魯、衛托故不至,宋遣大夫向戍代行,其他蔡、陳、徐、滕、頓、胡、沈、小邾等國君,俱親身赴會。
88、 而另一面,帝蚩國君趙龍宇龍心大悅,大赦天下,封侯拜相,一時間繁華不可同年而語矣。
89、 雙方進行了8年的討價還價,晉國終于同意借用大家都知道的太伯、仲雍南奔的故事,附會出了這么一個吳國國君的祖譜。
90、 媯恨兮,史稱息媯,先為息國國君夫人,后為楚國王后。
91、 在炎國,蘇天戰功顯赫,乃是一代至強者,被譽為戰王,但國君給蘇天封王賜土,蘇天只接受了王位,并沒有要封土。
92、 他終于成為了讓四海賓服的大帝國君主——昭烈文皇帝。
93、 使者奉束帛加璧,上堂面朝東代表自己的國君致詞,并向國君贈送幣帛。
94、 后來,齊國進攻魯國,魯國的國君想起用吳起為將,但由于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而不太信任他。
95、 國君請看,這里是太極殿,就是您每日上朝之所,沿著太極殿往東則是保和殿,為日宴王公大臣和各國使節的場所……
96、 等待她的,是鄰國那個不顧世俗,對她一往情深的國君。
97、 游說辯論不過是為了讓國君更好的接受“仁道”,孟子不是為了個人利益,而是要宣傳自己的主張,所以他絕不會像詭辯者一樣違背信仰、敗壞初心。
98、 京師破,國君亡,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99、 《士相見禮》除了記載士與士相見的禮節之外,還記載了由此推及的士見大夫、大夫相見、士大夫見于國君等儀節,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貴族階層的交際禮儀,下面略作介紹。
100、 蘇王府,雖比不上皇宮的恢宏與大氣,但在皇都內,也算是富麗堂皇了,這是國君賜下的府邸,雕梁畫棟,檐牙高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