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造句
“北魏”的解釋
1、 小就善于讀書的北魏車騎大將軍祖瑩,在寫文章時就能自出機杼。
2、 居士山摩崖碑和七巖山摩崖造像,分別為北魏和東魏石刻.
3、 北魏孝明帝時為荊州刺史,在州兩年,死于任上.
4、 公元450年,北魏太武帝率領大軍南侵,并包圍了淮北重鎮彭城。
5、 樂戶是自北魏立樂籍以來從事各種官方及民間文化娛樂活動的特殊社會群體。明代是樂籍制度急遽變遷的重要時期。
6、 因此,北魏后期“道”的設置是與大使、征討都督和行臺的任職聯系在一起的。
7、 及北魏、唐、宋的石窟藝術、城堡建筑及馳名的“絲綢之路”,雄偉壯美的萬里長城,都在敘說著白銀悠遠的歷史。
8、 北魏平城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繼漢代之后又一個吉語瓦當高峰期。
9、 寺內墓塔林共有北魏至明代墓塔167座,可與嵩山少林寺的墓塔林相媲美。
10、 這是中唐時期的一幅佛教壁畫,其“涅槃經變”主題是北魏以來就開始流行的題材。
11、 客觀地講,孝文帝改革對北魏歷史、對鮮卑族的發展都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將北魏的民族融合進程推向了歷史的新高潮。
12、 畫風質樸,筆意簡練,是北魏平城時期美術考古的重要新資料。
13、 研究這些特點,有助于我們對北魏滅佛及后三次“法難”事件的整體把握與詮釋。
14、 以后,埒婁城又演變為東漢的爵離城、北魏的柳驢城和元代的坤閭城。
15、 魏收一生經歷了北魏、東魏和北齊三個王朝.
16、 北魏太武帝是值得稱頌的人物。
17、 研究結果表明大同北魏居民屬于亞洲蒙古人種,并且與現代東亞蒙古人種在形態特征上最為接近。
18、 表和墓志的書寫人,據推測是北魏大書法家劉芳.
19、 北魏時期,商品交換雖處于低迷狀態,但“錢貨無所周流”并非事實。
20、 花木蘭替父參軍征戰多年,歷盡了無數磨難,木蘭立下了汗馬功勞,是北魏的第一位女將軍。
21、 2001年,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在大同南鄭七里村發現并發掘了近70座北魏墓葬。
22、 從1994年至1996年,遼寧省朝陽市博物館在市區內發掘了12座北魏時期的墓葬。
23、 萬佛山義邑禮佛圖在內容上、形制上、藝術上均有較大的創新,對北魏河洛地區義邑構成形態也有真實的反映,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
24、 云岡石窟是人類思想的一個,每個,因為它是一種既有佛,但也代表了北魏皇帝之一。
25、 我這人素來不做無利之事,此番救你,也是如此,我覺著救你會比得到北魏更好些,便舍北魏而取你。天衣有風
26、 客觀地說,前秦對于這一時期的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貢獻,為之后北魏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27、 吐谷渾與北魏、隋朝和唐朝的關系。
28、 自北魏建寺以來,先后有天竺高僧跋跎、達摩入住寺院,傳下道統,至隋唐之前,寺中僧眾習武,已經蔚然成風。
29、 這些石窟、摩崖、壁塑造像,最早可以上溯到北魏時期,標領各代,函括千年,是我國石刻藝術史上的珍品。
30、 但不要忘了,唐代的刻手并非北魏時那些民間工匠,高手多,因此,像禇遂良這類風姿綽約的楷書亦能被表現得淋漓盡致,纖毫畢見。
31、 如前秦的苻堅南下動用了騎兵二十七萬;北魏太武帝侵宋時以騎兵六十萬渡淮,直逼長江;梁魏鐘離之戰中魏軍八十萬中有騎兵二十四萬。
32、 嵩陽書院原址為嵩岳寺,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無484年)。
33、 1980年,考古學者在洞壁發現了刻有公元443年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燾派大臣祭祖的石刻銘文,證實了嘎仙洞就是拓跋鮮卑民族的發祥地。
34、 在山東的一個佛寺中,新近發現了建筑面積龐大的地下暗道,里面到處是機關之類的,是北魏年間建設的,但是依然歷久彌新,完全可以使用。
35、 從彭陽縣新集鄉出土的陶牛車及馭者真實反映了北魏運輸工具風貌。
36、 如南朝梁時以白銀填字,稱為“銀券”;北魏時以黃金填字,稱為“金券”。
37、 秋高馬肥之際,北魏鐵騎不僅盡奪河南,還大舉南進,直抵長江北岸。
38、 據其官方網站介紹,北魏太和年間,孝文帝為沿著絲綢之路來華的天竺僧人跋陀敕建少林寺,供其修法、譯經。
39、 新華網哈爾濱7月8日電(記者王凱、馬知遙)大興安嶺地區行署日前通報,在嘎仙高格德山上的嘎仙洞內再次發現北魏時期的石刻文字。
40、 當天晚上,元英發動又一陣的沖擊,北魏軍矢箭如雨,射向粱營城上,韋睿坐在城頭沉著指揮,他兒子韋黯請他下城避箭卻被其嚴詞斥退,粱營城壘安如磐石。
41、 ???????此后,拓跋燾對漢族王室的“南朝”虎視眈眈,以拓跋部為核心的北魏,一度將兵鋒直搗揚子江北岸。
42、 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就有“餅法”一章,清代劉鶚的《老殘游記》中也有關于燒餅的描寫。
43、 “大像閣在步壽原南巖下,北魏時龍華寺也,隋仁壽中(601—604)建閣,覆彌勒像,高二十余仞,故名焉。
44、 如果細考起來,這些古怪姓氏還大有來歷呢!死:據說這是中國倒數第二小姓,主要分布于中國西北部,是由北魏時期少數民族的四字復姓發展而來。
45、 孟津先后有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六個朝代在這里建都,有洛陽“九朝古都半孟津”之說。
46、 第四進主殿供奉歷代對道教做過巨大貢獻的凡人,有主持滅佛的三武一宗四個帝王,分別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北周世宗柴榮。
47、 興起于北魏的“三長制”和北宋的“保甲制”是中國古代的兩項重要制度,后者甚至延續到民國時期。
48、 這是一種均田制度,承北魏以來。
49、 據介紹,北魏時期,濟南士大夫即在附近建起了“曲水流杯池”,也就是王府池子。
50、 公元450年,宋文帝劉義隆準備出兵進攻北魏,與尚書仆射徐湛之商議此事,結果步兵校尉沈慶之大不以為然,說道:“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事何由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