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理造句
用“之理”造句 第11組101、 窮究成敗之源,粗知治亂之理,曠觀時局殊切杞憂。
102、 總之在家出家,形跡雖異,其盡孝之理,并無二致。
103、 彪等職主東觀,詳究圖史,所據之理,其致難奪。
104、 丞相大人憂國憂民,朕理當褒獎,哪有降罪之理!
105、 佛陀見及于此,干脆不走從色身、物質中覓永生的路徑,而到自心中尋究生死之源,從宇宙萬法中概括歸納出真實之理性,自凈其心,滅生死之因,與真實相應。
106、 終身玩易,認為陰陽之理蘊于河圖,羲之畫卦本于河圖。
107、 蓋夫一氣化行支攏,隨氣而成形質,今既廢壞莫辨,故必于廢中審之,則凡所謂陰陽剛柔急緩生死浮沉虛實之理,無不了然。
108、 上一旦執崇煥而付之理將,將之微權,固有神武不測;而訛言流布,種種猜疑,其巷議街談,不堪入耳者,臣不必為崇煥辯。
109、 艾被詔書,即遣強兵,束身就縛,不敢顧望,誠自知奉見先帝,必無當死之理也。
110、 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長養百骸,經絡、骨肉、腹背、五臟、六腑乃至七損八益,一身之內,莫不合陰陽之理。
111、 小仙曾學習三十六法門之中過術字門中道術,可請仙扶鸞,問卜揲蓍,能知趨吉避兇之理。
112、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113、 別的還不打緊,不免把世上善惡禍福,災祥吉兇都弄得七顛八倒,有違上天賞罰之公,報應之理。
114、 廬陵王乃高宗長子,天下明君,豈能視母后**,不顧社稷生民之理?只因前次徐敬業用未當之兵,猝致身亡,特命李某統領山寨大兵,入京興復。
115、 蓋場屋之中,只有文五而僥幸者,斷無文佳而埋沒者,此一定之理也。
116、 畫家筆下狂歌醉舞般的線條,如虬曲盤繞的藤蔓,滋生蔓延,無章可循,卻又順應自然之理。
117、 諸葛亮搖了搖鵝毛扇沒說話,劉琦又補充了了一句:“先生,我知疏不間親之理,只求自保,并未想與蔡氏為敵。
118、 朱公深知殺人填命之理,然聞千金之子不死于市,乃使少子攜黃金千鎰赴楚救兄。
119、 與你結拜是我趙磊三生有幸,哪有嫌棄之理?
120、 朝廷以制藝取士,亦謂其能代圣賢立言,必能明圣賢之理,行圣賢之行,可以居官蒞民,整躬率物也。
121、 記得那一年,神魔大戰不少神魔都消失與人世間了,‘世人不識神,不知神何物’不過盲目信從罷了,所謂神魔不過是得到天地的一些之理。
122、 依太宗之理國,則百官以理,百姓無憂,故太山之安立可致矣;依中宗之理國,則萬人以怨,百事不寧,故累卵之危立可致矣。
123、 (腰肥言腰圓之狀)女人腰重,腹肥,似男子形者,亦主富貴也,此榮華富貴之相,亦造化于自然之理。
124、 舟水之喻,興衰之理,不能不令人警醒。
125、 上聯根據禍福倚伏之理,告誡人們求福莫要過分,以至適得其反。
126、 經絡、骨肉、腹背、五臟、六腑,乃至七損八益,一身之內,莫不合陰陽之理。
127、 自己來這祁連山脈就是為了靈藥而來,豈有畏難而退之理,要知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
128、 參議會討論不同意他辭職,同時備述可以兼任之理由向立法院要求修改此條款規定。
129、 在古琴音樂三音交錯、變幻無方、悠悠不已之中,凡高山流水、萬壑松風、水光云影、蟲鳴鳥語及人情復雜之思和宗教哲學之理,盡能蘊涵表達。
130、 威名齊八表,備忠恕慈悲感應之理,總持三教,萬年俎豆衣冠。
131、 佛與道,源自不同,但開卷有益,博古通今,不落窠臼,也是治學之理。
132、 術字門中,乃是些請仙扶鸞,問卜揲蓍,能知趨吉避兇之理。
133、 陣勢圓轉渾成,不露絲毫破綻,內含五行生克變化之理,互為守御,渾然一體,變化無窮無盡。
134、 也許終有一日,將軍會悟出貧僧今日所言之理,告辭……
135、 不必這樣費事,藍色靈珠是否在馬身上,這還很難說,秦前輩是個聰明的人,綠林豪客慣用的這種手法,他們豈有瞧不出之理。
136、 儒家十分注重樂教的形式與內涵的結合,《樂記》談到,一部完整的樂章,應該‘文以琴瑟,動以干戚,飾以羽毛,從以簫管‘,‘以著萬物之理‘。
137、 唉,關老爺忠孝雙全,是人人可敬的正人君子,況且,您與我家胡老爺是何等的交情!我們焉有見死不救之理?
138、 書中又有不少名言警句,暗合醫家養生之理,因醫家養生也最講究“治病必求于本”,“常服甘淡味,養生又延年”。
139、 不!前輩恩情自甚真著,豈有害我之理。
140、 省管縣本是千古不易之理,如今卻被市管縣惡紫奪朱。
141、 月中則必昃,月盈則必虧,此陰陽盈虛消長循環一定不易之理。
142、 嫂子明鑒,人非木石,豈有不知好歹之理。
143、 璋才非人雄,而據土亂世,負乘致寇,自然之理,其見奪取,非不幸也。
144、 竊覽同異,稽之典經,仰觀辰極,傍矚四維,睹日月之升降,察五星之見伏,校之以儀象,覆之以晷漏,則渾天之理,信而有徵。
145、 以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無所疑止之,則沒世窮年不能無也。
146、 德者,得也,心之所蓄,性之混融,開物成務之理也。
147、 反觀己方,正是驗證了一鼓作氣,再衰三竭之理。
148、 小友的這套拳法卻是不俗啊,能調養生息,錘煉肉身,對人有修生養息,平緩身心之效,其中更是有以柔克剛,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的高深武學之理。
149、 豈有人是自家會死得盡的?豈有不準之理?其中必有原故。
150、 余意此時名望大損,斷無遽退之理,必須忍辱負重,咬牙做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