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蘇軾竹子的詩句

    蘇軾竹子的詩句

      蘇軾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蘇軾竹子的詩句,相信能帶給大家啟發。

      蘇軾竹子的詩句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蘇軾《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

      林斷山明竹隱墻。——蘇軾《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

      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蘇軾《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

      蘇軾的竹子情懷:

      如果用一種植物形容中國文人,大概十之八九都會想到竹吧,竹本身的虛心而直、不畏霜雪的特點契合了中國文人士大夫的道德意識。

      從“竹林七賢”到王徽之到白居易到蘇東坡到鄭板橋,無一不與竹情誼深厚。

      白居易曾寫過一篇《養竹記》,將竹比作賢人君子,首次總結出竹的四大高尚節操:本固、性直、心空、節貞。

      相比白居易的一本正經,我更喜歡蘇東坡,他的“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比這幾條總結出來的“節操”來得更具人間煙火氣。蘇東坡對竹最經典的評說,無疑是“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這一句。我特別欣賞的是蘇東坡的真實,他并不因為竹之雅,就斷然排除吃肉,雖然文人們向來贊成“肉食者鄙”,對吃肉的當權階級是瞧不上眼的,然而蘇東坡不管這些,他又說:“不俗加不瘦,竹筍加豬肉”,原來,他不但喜歡吃“東坡肉”,還喜歡吃竹筍燒肉。

      肉與竹,正代表了蘇東坡性格的兩面,他的身上既有大塊吃肉的豪放、世俗,也有如王維“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的優雅、超脫,所以他的詩文既有豪放又有婉約的風格。后來的文人美食家李漁,應該是受到蘇軾的啟發,他也主張將肉與竹筍同烹,但他認為肥羊嫩豕也比不上竹筍,吃“竹筍燒肉”之時,人們會“只食筍而遺肉。”

      蘇東坡愛竹情深,他認為竹的奉獻太多,他曾在《記嶺南行》中為竹“打抱不平”,說嶺南人應該對竹抱愧才是。因為嶺南人的飯桌上擺的是竹筍,房子上蓋的是竹瓦,載貨用的是竹筏,燒飯用的是竹燃料,寫字用的是竹做的'紙,腳上穿的是竹做的鞋,真可謂一日不可無此君!

      有趣的是,蘇東坡在各個人生階段對竹子的審美態度都不同,年輕的時候,他希望看到的是滿眼的密密麻麻的竹子,所謂“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就是他的理想;人到中年,心態已不如年輕時激進豪邁,他欣賞的是“疏疏簾外竹,瀏瀏竹間雨”的情景;到老年時,又變為“累盡無可言,風來竹自嘯”的淡定從容了。這條由竹勾畫的人生的軌跡,和蔣捷的“少年聽雨歌樓上,壯年聽雨客舟中,而今聽雨僧廬下”有異曲同工之妙。

      看來,中國的竹子不僅僅是一種植物,中國的竹子里有文化也有哲學。

    * 蘇軾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蘇軾關于竹子的詩句,相信能帶給大家啟發。  蘇軾關于竹子的詩句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蘇軾《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  林斷山明竹隱墻。——蘇軾《鷓鴣天·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