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干里寄相思的詩句
明月干里寄相思的詩句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下文為更多的明月干里寄相思的詩句,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明月寄相思的詩句古詩
1、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
2、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明月寄相思的詩句古詩
3、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4、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
5、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6、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7、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8、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9、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10、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鄉秋憶月,異國夜驚潮.
11、星稀月冷逸銀河,萬籟無聲自嘯歌;
12、夜深沉,明月高掛天正中,寂無聲;睡眼朦朧,
13、明月千里寄相思,淡淡的離愁
14、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1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16、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17、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18、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
19、明月明月明月.爭奈乍圓還缺.
20、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21、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22、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23、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24、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25、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26、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27、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28、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29、明月明月明月.爭奈乍圓還缺.
附:杜甫《月夜憶舍弟》賞析
在古典詩歌中,思親懷友是常見的題材,這類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單憑作者生活體驗是不夠的,還必須在表現手法上匠心獨運.杜甫正是在對這類常見題材的處理中,顯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詩一起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仍然頻繁、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頷聯點題.“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時令.那是在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月是故鄉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說得那么肯定,不容質疑.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并不使人覺得于情理不合,這是因為它極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這兩句在煉句上也很見功力,它要說的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只是將詞序這么一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說:“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語,多離析或倒句,則語健而體峻,意亦深穩.”(《麈史》)讀者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為神奇的本領.
以上四句信手揮寫,若不經意,看似與憶弟無關,其實不然.不僅望月懷鄉寫出“憶”,就是聞戍鼓,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憶弟,句句有情.
詩由望月轉入抒情,過渡十分自然.月光常會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鄉之念.詩人今遭逢離亂,又在這清冷的月夜,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他的綿綿愁思中夾雜著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語氣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上句說弟兄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說家已不存,生死難卜,寫得傷心折腸,感人至深.這兩句詩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緊承五、六兩句進一步抒發內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更何況戰事頻仍,生死茫茫當更難逆料.含蓄蘊藉,一結無限深情.讀了這首詩,我們便不難明白杜甫為什么能夠寫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那樣凝煉警策的詩句來.深刻的生活體驗是藝術創作最深厚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