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青堆的詩詞(433首)

    61 《津陽門詩》 唐·鄭嵎

    津陽門北臨通逵,雪風獵獵飄酒旗。
    泥寒款段蹶不進,疲童退問前何為。
    酒家顧客催解裝,案前羅列樽與卮。

    62 《塞寒行》 唐·溫庭筠

    燕弓弦勁霜封瓦,樸簌寒雕睇平野,一點黃塵起雁喧,白龍堆下千蹄馬。
    河源怒濁風如刀,剪斷朔云天更高。
    晚出榆關逐征北,驚沙飛迸沖貂袍。

    63 《病中書懷呈友人》 唐·溫庭筠

    逸足皆先路,窮郊獨向隅。
    頑童逃廣柳,羸馬臥平蕪。
    黃卷嗟誰問,朱弦偶自娛。
    鹿鳴皆綴士,雌伏竟非夫。

    64 《富農詩》 唐·于濆

    長聞鄉人語,此家勝良賈。
    骨肉化饑魂,倉中有飽鼠。
    青春滿桑柘,旦夕鳴機杼。
    秋風一夜來,累累聞砧杵。

    65 《南山》 唐·李山甫

    鈍碧頑青幾萬秋,直無天地始應休。
    莫嫌塵土佯遮面,能向樓臺強出頭。
    霽色陡添千尺翠,夕陽閑放一堆愁。
    假饒不是神仙骨,終抱琴書向此游。

    贈友贊美

    66 《山中依韻答劉書記見贈》 唐·李山甫

    幽居少人事,三徑草不開。
    隱幾虛室靜,閑云入坐來。
    至道非內外,詎言才不才。
    寶月當秋空,高潔無纖埃。

    67 《兵后尋邊三首》 唐·李山甫

    千里煙沙盡日昏,戰馀燒罷閉重門。
    新成劍戟皆農器,舊著衣裳盡血痕。
    卷地朔風吹白骨,柱天青氣泣幽魂。

    68 《感時三首》 唐·方干

    不覺年華似箭流,朝看春色暮逢秋。
    正嗟新冢垂青草,便見故交梳白頭。
    雖道了然皆是夢,應還達者即無愁。

    69 《檜樹》 唐·秦韜玉

    翠云交干瘦輪囷,嘯雨吟風幾百春。
    深蓋屈盤青麈尾,老皮張展黑龍鱗。
    唯堆寒色資琴興,不放秋聲染俗塵。
    歲月如波事如夢,竟留蒼翠待何人。

    邊塞戰爭

    70 《蟹》 唐·唐彥謙

    湖田十月清霜墮,晚稻初香蟹如虎。
    扳罾拖網取賽多,篾簍挑將水邊貨。
    縱橫連爪一尺長,秀凝鐵色含湖光。

    71 《蟹》 唐·唐彥謙

    湖田十月清霜墮,晚稻初香蟹如虎。
    扳罾拖網取賽多,篾簍挑將水邊貨。
    縱橫連爪一尺長,秀凝鐵色含湖光。

    72 《牡丹》 唐·唐彥謙

    青帝于君事分偏,秾堆浮艷倚朱門。
    雖然占得笙歌地,將甚酬他雨露恩。

    73 《綿竹山四十韻》 唐·吳融

    綿竹東西隅,千峰勢相屬。
    崚嶒壓東巴,連延羅古蜀。
    方者露圭角,尖者鉆箭簇。
    引者蛾眉彎,斂者鳶肩縮。

    74 《李周彈箏歌(淮南韋太尉席上贈)》 唐·吳融

    古人云,絲不如竹,竹不如肉。
    乃知此語未必然,李周彈箏聽不足。
    聞君七歲八歲時,五音六律皆生知。

    75 《田家三首》 唐·李建勛

    畢歲知無事,兵銷復舊丁。
    竹門桑徑狹,春日稻畦青。
    犬吠隈籬落,雞飛上碓桯.歸田起囗思,蛙叫草冥冥。
    不識城中路,熙熙樂有年。

    76 《句》 唐·徐仲雅

    屋面盡生人耳朵,籬頭多是老翁須。
    (《閑居》)
    平分造化雙苞去,拆破春風兩面開。
    (《合歡牡丹》)

    77 《命妓不至》 唐·劉兼

    琴中難挑孰憐才,獨對良宵酒數杯。
    蘇子黑貂將已盡,宋弘青鳥又空回。
    月穿凈牖霜成隙,風卷殘花錦作堆。
    欹枕夢魂何處去,醉和春色入天臺。

    唐詩三百首詠物懷才不遇

    78 《宴興化池亭送白二十二東歸聯句》 唐·裴度

    東洛言歸去,西園告別來。
    白頭青眼客,池上手中杯。
    ——裴度
    離瑟殷勤奏,仙舟委曲回。

    79 《城南聯句》 唐·韓愈

    竹影金瑣碎, ——孟郊
    泉音玉淙琤.琉璃剪木葉, ——韓愈
    翡翠開園英。
    流滑隨仄步, ——孟郊

    80 《會合聯句》 唐·韓愈

    離別言無期,會合意彌重。
    ——張籍
    病添兒女戀,老喪丈夫勇。
    ——韓愈

    秋天山林寫景悲愁

    * 關于青堆的詩詞 描寫青堆的詩詞 帶有青堆的詩詞 包含青堆的古詩詞(433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