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重蓮的詩詞(19首)

    1 《聽曹剛琵琶兼示重蓮》 唐·白居易

    撥撥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語兩玲瓏。
    誰能截得曹剛手,插向重蓮衣袖中。

    2 《武丘寺路(去年重開寺路桃李蓮荷約種數千株)》 唐·白居易

    自開山寺路,水陸往來頻。
    銀勒牽驕馬,花船載麗人。
    芰荷生欲遍,桃李種仍新。
    好住湖堤上,長留一道春。

    3 《六年秋重題白蓮》 唐·白居易

    素房含露玉冠鮮,紺葉搖風鈿扇圓。
    本是吳州供進藕,今為伊水寄生蓮。
    移根到此三千里,結子經今六七年。
    不獨池中花故舊,兼乘舊日采花船。

    4 《新樓詩二十首·重臺蓮》 唐·李紳

    綠荷舒卷涼風曉,紅萼開縈紫菂重。
    游女漢皋爭笑臉,
    二妃湘浦并愁容。
    自含秋露貞姿結,不競春妖冶態秾。
    終恐玉京仙子識,卻將歸種碧池峰。

    寫景

    5 《木蘭后池三詠·重臺蓮花》 唐·皮日休

    欹紅婑媠力難任,每葉頭邊半米金。
    可得教他水妃見,兩重元是一重心。

    6 《和襲美木蘭后池三詠·重臺蓮花》 唐·陸龜蒙

    水國煙鄉足芰荷,就中芳瑞此難過。
    風情為與吳王近,紅萼常教一倍多。

    友情隱逸

    7 《和襲美木蘭后池三詠·重臺蓮花》 唐·陸龜蒙

    水國煙鄉足芰荷,就中芳瑞此難過。
    風情為與吳王近,紅萼常教一倍多。

    友情

    8 《重臺蓮》 唐·李建勛

    斜倚秋風絕比倫,千英和露染難勻。
    自為祥瑞生南國,誰把丹青寄北人。
    明月幾宵同綠水,牡丹無路出紅塵。
    憐伊不算多時立,贏得馨香暗上身。

    9 《隔浦蓮近(黃鐘商泊長橋過重午)》 宋·吳文英

    榴花依舊照眼。
    愁褪紅絲腕。
    夢繞煙江路,汀菰綠薰風晚。
    年少驚送遠。

    燕子

    10 《采蓮令·重陽淚眼》 宋·無名氏

    重陽淚眼,又早是、苦離腸。

    11 《南軒盆植重臺蓮移種池》 宋·梅堯臣

    彤云赤霧生紺房,朝霞變蕊朱粉光。
    白玉入泥不滿盎,羽蓋裛露明月璫。
    濁水一石亂蛙黽,鑿池五丈如斗方。
    萍根科斗得自在,荷芰明年出水央。

    12 《青蓮池上客 俗青玉案攢三拆字 繼重陽韻》 元·馬鈺

    財寶俱捐也。
    憶些瀟灑。
    真修無茍且。
    調暢,自然舒*。
    馬回公惹。
    爐煉丹難舍。
    功如冶。
    山侗成清雅。
    神彩,莫能摹寫。
    馬天高下。

    13 《青蓮池上客 繼重陽韻》 元·馬鈺

    馬風忽爾風風遇。
    自然得、昭然著。
    協氣橫橫和氣煦。
    汞鉛交結,虎龍蟠住。

    14 《青蓮池上客 繼重陽韻》 元·馬鈺

    將來一志環墻坐。
    沒水漉,并泥拖。
    旦望何須人拜賀。
    有心做小,無心做大。

    15 《青蓮池上客 繼重陽韻》 元·馬鈺

    元宵內景閑閑看。
    見云霧、風吹散。
    洞里天晴如碧案。
    一輪心月,十分明更,性燭非常燦。
    靈臺結個燈球煥。
    慧照中間按。
    不使三尸分片段。
    青蓮池上,客來推要,混入長生觀。

    16 《摸魚子 賦白蓮 至元二十二年乙酉九月重九》 元·王惲

    淡亭亭、影搖溪水,芳心知為誰吐。
    玉華寶供年年事,消得一天消露。
    私自語。
    君不見仙家,玉井無今古。

    17 《重九后一日同公美游靈泉公美舉示蓮塘納涼之》 宋·陳文蔚

    寺訪靈泉山路長,賦詩因得話蓮塘。
    林間度竹風無暑,澗里流花水帶香。
    靜勝攜筇終日款,閑來坐石滿襟涼。
    紀游未暇牽人事,題品輸君第一章。

    18 《和育王十二題·重臺蓮》 宋·李覯

    長疑佛界中,天女來行樂。
    為怕山風寒,仙衣盡重著。

    19 《次韻奉酬茂恭送茉莉重臺白蓮》 宋·喻良能

    異暑歊然金欲流,縞裙練帨兩宜秋。
    笑他山谷夸黃鈿,欲學令狐賦白樓。
    粉筆有心爭試巧,紅妝無面可障羞。
    明來自足映茆屋,況有詩輕萬戶侯。

    * 關于重蓮的詩詞 描寫重蓮的詩詞 帶有重蓮的詩詞 包含重蓮的古詩詞(19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