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遺論的詩詞(686首)

    1 《次韻鄧善之書懷七首》 宋·方回

    我聽髯張作,清于月夜笳。
    曹思先七子,杜老到三巴。
    有力能推拉,無疵可汰沙。
    文潛遺論在,霜露老蒹葭。

    2 《贈程山人》 宋·方回

    青囊遺論究幾深,屋宅為陽墓宅陰。
    元出易中后天卦,更憑心上指南針。
    故知形勝從來有,難必榮華此處尋。
    周洛秦函倏興廢,豈虞山水喚之今。

    3 《辭武侯廟》 宋·孫應時

    三分遺論久難明,獨有河汾與杜陵。
    工拙人休計曹馬,興亡天亦恨桓靈。
    大星忍向中宵落,老柏空馀千載青。
    再拜征途重回首,雪風吹斷淚成冰。

    4 《向秀》 宋·徐鈞

    心慕莊書善說玄,發明奇趣理昭然。
    世人竊取公遺論,卻把前言作己言。

    5 《聞丹丘子于城北營石門幽居中有高鳳遺跡仆離群…以寄之》 唐·李白

    春華滄江月,秋色碧海云。
    離居盈寒暑,對此長思君。
    思君楚水南,望君淮山北。
    夢魂雖飛來,會面不可得。

    6 《送許拾遺恩歸江寧拜親》 唐·岑參

    詔書下青瑣,駟馬還吳洲。
    束帛仍賜衣,恩波漲滄流。
    微祿將及親,向家非遠游。
    看君五斗米,不謝萬戶侯。

    7 《送竇拾遺赴朝因寄中書十七弟(竇拾遺叔向其弟竇舒也)》 唐·李嘉祐

    自嘆未沾黃紙詔,那堪遠送赤墀人。
    老為僑客偏相戀,素是詩家倍益親。
    妻兒共載無羈思,鴛鷺同行不負身。
    憑爾將書通令弟,唯論華發愧頭巾。

    8 《贈杜二拾遺》 唐·高適

    傳道招提客,詩書自討論。
    佛香時入院,僧飯屢過門。
    聽法還應難,尋經剩欲翻。
    草玄今已畢,此外復何言。

    9 《送陸拾遺祗召赴行在》 唐·權德輿

    鹓鷺承新命,翻飛入漢庭。
    歌詩能合雅,獻納每論經。
    月曉蜀江迥,猿啼楚樹青。
    幸因焚草暇,書札訪沈冥。

    10 《與沈十九拾遺同游棲霞寺上方于亮上人院會宿二首》 唐·權德輿

    攝山標勝絕,暇日諧想矚。
    縈紆松路深,繚繞云巖曲。
    重樓回樹杪,古像鑿山腹。
    人遠水木清,地深蘭桂馥。

    11 《輒吟七言四韻,攀寄翁文堯拾遺》 唐·黃滔

    唐設高科表用文,吾曹誰作諫垣臣。
    甄山秀氣曠千古,鳳闕華恩鐘二人。
    起草便論天上事,如君不是世間身。
    龍頭龍尾前年夢,今日須憐應若神。

    12 《上盧三拾遺以言見黜》 唐·徐夤

    骨鯁如君道尚存,近來人事不須論。
    疾危必厭神明藥,心惑多嫌正直言。
    冷眼靜看真好笑,傾懷與說卻為冤。
    因思周廟當時誡,金口三緘示后昆。

    13 《水調歌頭(將遷新居不成有感戲作·時以病止酒,且遺去歌者·末□及之)》 宋·辛棄疾

    我亦卜居者,歲晚望三閭。
    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鳧。
    好在書攜一束,莫問家徒四壁,往日置錐無。
    借車載家具,家具少於車。

    14 《仿元遺山論詩(四十二首選—)》 清·袁枚

    不相菲薄不相師,公道持論我最知;
    一代正宗才力薄,望溪文集阮亭詩。

    重陽節寫景感嘆歲月

    15 《過秦論》 兩漢·賈誼

    上篇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高中文言文古文觀止議論

    16 《子產論政寬猛》 先秦·左丘明

    鄭子產有疾。
    謂子大叔曰:“我死,子必為政。
    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

    古文觀止寫人外交哲理

    17 《論貴粟疏》 兩漢·晁錯

    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
    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
    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也。
    民貧,則奸邪生。

    古文觀止議論農業策略

    18 《辨奸論》 宋·蘇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人知之。
    人事之推移,理勢之相因,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

    古文觀止議論

    19 《賈誼論》 宋·蘇軾

    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
    惜乎!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
    古之賢人,皆負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古文觀止議論寫人壯志難酬

    20 《深慮論》 明·方孝孺

    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
    然而,禍常發于所忽之中,而亂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豈其慮之未周歟?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當秦之世,而滅諸侯,一天下。

    古文觀止史論謀略

    * 關于遺論的詩詞 描寫遺論的詩詞 帶有遺論的詩詞 包含遺論的古詩詞(686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