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界路的詩詞(307首)
161
《論俗十二首》 宋·劉子翚
愚氓擾潢池,囏難亦常態。
簪紳有包藏,事異吁可怪。
豺聲久伺亂,鯨戮終何悔。
游言張兇焰,巧諜移機會。
162
《游兼山》 唐·周渭
插空峭壁白云迷,獨上高巔萬象低。
一路接天連楚界,兩峰拔地鎮南夷。
泉飛石澗游魂冷,風捲松濤匹馬嘶。
踏破層崖心未折,鳳凰山后鷓鴣啼。
163
《大茅峰》 宋·梁棟
杖藜絕頂窮追尋,青山世路爭嶇嵚。
碧云遮斷天外眼,春風吹老人間心。
大龍上天寶劍化,小龍入海明珠沈。
無人更守玄帝鼎,有客欲問秦皇金。
164
《滿庭芳 贈范明叔》 元·王處一
寸步西流,沖開牛斗,清風皓月容光。
滿寬空眾,把我好相將。
俯賜鸞驂鳳駕,獻金鼎、丹藥馨香。
天河轉,星壇月殿,端的景非常。
165
《滿庭芳·靜室頤神》 元·侯善淵
靜室頤神,寧心默運,內觀一點真陽。
洞虛豁朗,煥煥透明堂。
照見虛空法界,先天地、獨立無雙。
三光秀,圓明實相,浩劫應時長。
167
《醉義歌》 金朝·寺公大師
曉來雨霽日蒼涼,枕幃搖曳西風香。
困眠未足正展轉,兒童來報今重陽。
吟兒蒼蒼渾塞色,客懷袞袞皆吾鄉。
斂衾默坐思往事,天涯三載空悲傷。
168
《醫巫閭》 金朝·蔡珪
幽州北鎮高且雄,倚天萬仞蟠天東。
祖龍力驅不肯去,至今鞭血余殷紅。
崩崖岸谷森云樹,蕭寺門橫入山路。
誰道營丘筆有神,只得峰巒兩三處。
169
《登光明頂》 清·胡與高
登臨不用挽藤蘿,絕頂光明霽色多。
云過匡廬飛紫蓋,嵐拖天目掃青娥。
忽分二海成孤嶼,細數千峰亂放荷。
下界茫茫仙路杳,乾坤何處是吾窩?
170
《楞嚴經偈》 宋·蔡卞
覺海性澄圖,圖澄覺元妙。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
相想澄國土,知覺乃眾生。
171
《湘陰》 宋·陳隆之
瀟湘天下景,絕勝是湖山。
水國三千界,煙光十二鬟。
乾坤水鑒里,樓閣畫屏間。
有路憑風馭,心隨倦鳥還。
172
《出鄉》 宋·陳炎
筍輿搖兀去程賒,嶺路羊腸狹且斜。
只見萬山迷眼界,正無多地看人家。
當庭鋤土栽桑柘,成級開田種麥麻。
可喜此邦皆務實,學儒學稼是生涯。
173
《到郴》 宋·丁逢
眼界山逾碧,腰輿步轉高。
未疑御魑魅,自笑尹鼯猱。
末路成三折,衰年感二毛。
次山雖漫仕,安敢遽辭勞。
174
《游洞霄宮》 宋·韓松
芒鞋踏明月,入谷聞泉聲。
了知非人間,泠然毛骨輕。
夜投羽士宮,道話留三更。
凌晨訪幽洞,巖穴何崢嶸。
175
《游洞霄》 宋·韓松
去城十里蔚山川,欲界仙都自古傳。
一□孤掌青突兀,群峰九鎖翠盤旋。
能通玄蓋分精路,未數仇池小有天。
欲洗積年塵土恨,重來大滌訪流泉。
176
《河北行》 宋·李含章
為儒還解著征衣,遠戍沙連白草齊。
雁陣不沖羌笛怨,狼煙微認塞云底。
蕎花露濕堆空塹,蓼水泓澄截古堤。
漸近界何分內外,野禽嘐戛路東西。
177
《題太平興國宮》 宋·李受
香爐峰下宅天官,三界方知可往還。
白石眼前分世路,紫云頭上接天班。
滄溟豈隔毫芒內,憶劫皆歸瞬息間。
但得心源到真境,凌虛鸞鶴會躋攀。
178
《皇恩寺》 宋·潘誠
睿澤覃靈敏百年,海山高處有祗園。
禪林自是三三界,塵世誰知十二門。
詩客迢迢尋閏路,禪翁特特起談軒。
香米頂上垂東注,萬派分明出一源。
179
《題萬壑風煙亭百韻》 宋·彭郁
風在不周山空闕,底事問煙訪兩浙。
煙生廬阜香爐峰,孰使隨風至吳越。
風乎與煙相得外,還有風雷千雨雪。
煙兮與風相好余,仍有煙波及霞月。
180
《題應天寺》 宋·齊廓
實勢聳如飛,檐牙照錦翚。
路盤危磴出,僧觸斷云歸。
萬井分塵界,千巖在目圍。
浮生枉多事,到此合忘機。
* 關于界路的詩詞 描寫界路的詩詞 帶有界路的詩詞 包含界路的古詩詞(307首)